心理干预对外伤性截肢术后患者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邓海涨,蒙小燕,金丽 时间:2010-07-12
[摘  要] 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对外伤性截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截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4周或4周内出院患者出院前,按照自评抑郁量表(SDS)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每张问卷上还附加一条自我形象紊乱。实验组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予心理干预,对照组则按常规对患者实施护理,分别进行比较,以及心理干预后2周内观察患者残肢痛幻觉、伤口疼痛、伤口感染数值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实验组通过心理干预后,患者抑郁情绪、焦虑反应、自我形象紊乱症状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周内残肢的痛幻觉、伤口疼痛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伤口感染和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对外伤性截肢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残肢的康复也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干预;外伤性截肢术后;影响

  截肢术是一种比较大的破坏性手术,常用于严重创伤、肢体感染、肿瘤、神经损伤、周围血管病变、肢体先天性畸形等无法保留肢体或影响功能的手术,因而导致残废,给患者身心带来严重的障碍。外伤所致的截肢,由于事情发生突然,患者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丧失肢体,这不仅使患者在躯体上承受痛苦,在心理上也倍受折磨,通常会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产生抑郁情绪、焦虑反应、自我形象紊乱等症状,甚至影响伤口愈合及肢体的康复,部分严重的可有自杀倾向。然而,良好的心理干预是改善患者各种不良心理状态、促进躯体康复的重要措施,针对这些问题,我科自2001年至2005年对60例外伤性截肢术后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1年至2005年共收治60例因外伤所致需施行截肢术的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7岁~60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大腿截肢术的有8例,小腿截肢术的有15例,髋关节离断术的有2例,肩关节离断术的有6例,前臂截肢术的有13例,腕关节离断术的16例,住院时间20 d~70 d,平均43 d。

  1.2  方法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等临床资料基本均衡,我们根据自评抑郁量表(SDS)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对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另外,针对该种患者的特殊性,我们在问卷上附加一条自我形象紊乱。对所有截肢术后的患者分两个阶段调查,分别于术后第1天,患者情绪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以及通过心理干预后,术后第4周,如果患者在4周内出院,即予出院前进行,采用自我答卷的方法调查,对年龄小、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护士根据量表的内容与患者作问答式调查的方法,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将首次调查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编号,两组随机批号,使各组间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人数基本相等。对照组按常规对患者实施护理,一般是每天按规定时间进行查房,只对患者施行常规的护理操作,而实验组则由相对固定的护士主管,除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外,护士每1天~2天至少安排30 min~60 min时间深入病房和患者交谈,询问患者的感觉,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留意患者的主诉,观察患者残肢及伤口的情况,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宣教工作。

  1.3  心理干预方法

  1.3.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应耐心和患者进行交谈,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合理要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并施予应对方式,同时对患者的处境表示同情给予安慰,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勇敢面对目前躯体上的缺陷和痛苦,并向患者说明以后可以通过安装仪肢代替缺失的肢体,在外观和功能上都无异于正常的肢体。

  1.3.2  亲人和社会的支持  患者一旦入院,由于离开了家庭、工作和原来的群体,来到陌生的,面对的都是陌生人,再加上躯体上的疾患,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这时,护士除了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外,最好鼓励患者家属或朋友经常来探视、陪伴患者,如陪患者聊天,列举张海迪、桑兰等残疾人事迹,用轮椅推患者到医院周围散步等。帮助联系有相同遭遇的人来探视,使患者能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1.3.3  有效的健康  术后24 h内注意观察局部出血情况,术后患者一般会觉伤口疼痛、痛幻觉,我们要指导患者应用放松技术,如看书、看电视、听、和患者交谈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而减轻痛幻觉及伤口疼痛,向患者解释痛幻觉的原因及维持时间,并鼓励患者常抚摸、轻拍患肢残端,面对丧失的肢体,使痛幻觉尽快消失,告诉患者下肢截肢术后5 d~6 d可指导患者扶拐下床活动,术后2周折线后可锻炼残端负重、关节屈伸灵活度,一般术后6个月安装仪肢,并提供相关的资料及现身说法,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勇敢面对自己残缺的肢体。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前后患者抑郁情绪、焦虑反应、自我形象紊乱状态的结果比较  见表1。由表1可见,对存在有抑郁情绪、焦虑反应、自我形象紊乱的患者,两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而心理干预前,两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

  表1  心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问题调查结果的比较(略)

  2.2  心理干预对截肢术后患者的肢体影响  见表2。由表2可见,通过心理干预,术后2周内患者患肢痛幻觉、伤口疼痛的患者,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伤口感染的患者,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2  截肢术后2周内心理干预对患者肢体的影响(略)

  3  讨论

  外伤性截肢术患者一般都是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丧失肢体,这些患者在肢体丧失之前,都有健全的身心,无论在生活工作,还是婚姻、社会能力各方面均具备社会趋同状态或幸福的满意感,由于后天的因素,引起肢体的丧失,造成终身残疾,故普遍存在抑郁情绪、焦虑反应和自我形象紊乱的心理,其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与躯体症状相互作用,严重影响着的效果和预后,负性情绪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引发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改变[2]。虽然随着住院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抑郁情绪、焦虑反应和自我形象紊乱心理会有所减轻,然而,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较快地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虽然本组病例无自杀倾向患者,但是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还是要引起我们注意。通常截肢术后患者大多数都存在痛幻觉、伤口疼痛,也有部分患者术后伤口感染,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相关的健康,教会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让患者听、看书、看电视、聊天等,教患者每天注视患肢残端,用手轻抚残肢,能较有效地减轻痛幻觉及伤口疼痛,尽量保持心境平稳,避免过度焦虑,因过度焦虑可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Selye的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抗体形成,减缓伤口组织再生,减少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从而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伤口愈合减慢,应急的生理反应,还可抑制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使炎症易于扩散,由此可见,过度焦虑可严重延缓躯体康复过程[3]。因此,对截肢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无论是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还是对躯体的影响,都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社会的支持配合下,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消除各种心理问题,顺利完成心理适应过程,使患者能尽快面对缺失的肢体,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克服困难和适应新生活的手段,使患者勇敢地走向新的人生道路,是我们护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1]  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97.

  [2]  梅静,李淑荣.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及疗效[J].护理,2004,10(2):155?156.

  [3]  宁志杰,鲁玉来.现代肢体残疾外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