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点滴普鲁卡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47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景珍,杨艳 时间:2010-07-12
[摘  要] 目的:观察静脉点滴普鲁卡因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9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抗过敏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普鲁卡因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配成≤1%浓度静脉点滴8 h~10 h。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4 d~7 d症状缓解、对照组8 d~11 d症状缓解;住院时间两者分别为6 d~13 d,平均9.5 d和12 d~17 d,平均15 d;复发率分别为4%和2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点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效果显著。

  [关键词] 普鲁卡因;紫癜;过敏性;儿童

  我们采用静脉点滴普鲁卡因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4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过敏性紫癜患儿94例。诊断依据《实用儿》第7版诊断标准[1],并按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4岁~13岁,平均年龄8.5岁,病程(2.5±2.1) d,均有皮肤紫癜,关节痛20例,腹痛20例,血尿7例。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3.5岁~13岁,平均年龄8.3岁,病程(2.9±2.1) d,均有皮肤紫癜,关节痛19例,腹痛20例,血尿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法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生素、皮质激素、维生素及抗过敏药物(扑尔敏或噻庚定)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鲁卡因注射液静脉点滴(皮试阴性),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配成≤1%浓度静脉点滴8 h~10 h,10 d~1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皮疹消退、关节痛缓解时间、腹痛缓解及便血消失时间,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注意监测心率、血压变化。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观察  见表1。

  2.2  组期间  未发现头晕、胸闷、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监测血压、心率无异常变化。

  2.3  随诊情况  两组出院后随诊1 a。治疗组复发2例(4%);对照组复发10例(21%),其中3例并扁桃体炎,另7例原因不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表现恢复时间比较(略)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广泛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具有反复发作倾向,易累及肾脏[2]。该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病与IgA介导免疫反应有关。患者血清IgA水平明显升高[3],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与多种细胞因子有关[4],有报告,多种病原体均可诱发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约30%~50%有上呼道感染前驱感染史[5]。过敏性紫癜可能为各种刺激因子包括感染原和过敏原作用于具有遗传背景个体,激发B细胞克隆扩增,导致IgA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同时过敏性紫癜的病变为小血管炎,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致血小板激活、PGI2?TXA2失衡[6]、血管强烈收缩和血小板凝聚性增强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普鲁卡因能迅速缓解症状其机制:可阻断过敏因子对中枢系统的刺激,阻碍抗原和抗体结合并抑制机体继续产生抗体,即所谓静脉封闭作用,从而有利于症状的缓解[7];普鲁卡因还可以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机体微循环,纠正四肢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8],使皮肤紫癜迅速吸收消退;普鲁卡因具有兴奋肾上腺素能反应系统并抑制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使肾上腺素的效应增强[9],如与激素合用,可迅速使症状缓解,缩短病程;大剂量缓慢静脉点滴可较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具有镇静、镇痛、解痉作用[10]。普鲁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患者对其耐药量个体差异较大,静脉滴注时浓度一般控制在≤1%[9],同时,普鲁卡因可引起过敏反应,所以用药前需做过敏实验,治疗过程中调节掌握合适滴速,不宜快。本组应用普鲁卡因治疗,皮肤紫癜消退、关节痛及腹痛缓解、血尿消失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说明普鲁卡因佐治过敏性紫癜安全,效果显著。

  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89.

  [2]  郭子殿.小剂量肝素联合甲氰咪呱治疗过敏性紫癜56例[N].新乡医学学报,2003,20(6):430?432.

  [3]  陈普,何韶衡,陈穗.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17、10、4及干扰素?r水平的临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11):969?970.

  [4]  谢雪兰,曲凡,曹艳霞,等.肝素和硝苯吡啶联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班临床杂志,2003,18(1):40?41.

  [5]  鹿玲.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新知[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2):773.

  [6]  陈荣华,陈树宝,朱启镕,等.儿科查房手册[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6?91.

  [7]  刘家升.临床用药新知[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8`:7.

  [8]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03.

  [9]  许叔云,卞如濂.临床药[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710.

  [10]  容健材,廖锡麟.新编药理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