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的骨瘤样病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晓娟,李秀娟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骨巨细胞瘤(GCT)与之易混淆的骨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3例骨瘤样病变进行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对比。结果:对于患者是儿童,病变在除骶骨外的椎骨、颌骨和手足骨,病灶多发,通常不是骨巨细胞瘤。结论:GCT与骨瘤样病变鉴别时一定要结合年龄、病史、部位和临床特点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临床和预后是重要的。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棕色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骨巨细胞瘤(giant?cell tumor of bone,GCT)又称破骨细胞瘤,是一种较常见的骨肿瘤,好发长骨骺端。因其病理形态和临床表现与几种骨的瘤样病变相似,易引起混淆或误诊,而它们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并不相同,予以鉴别诊断十分必要。笔者下面介绍3例与GCT病理形态和临床表现相似的骨瘤样病变。

  1 材料与方法

  3例骨瘤样病变均为我院病例,均用10%甲醛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HE染色。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例1,女性,60岁,发现肋骨占位3 d。体检:右侧第4肋软骨可触及肋骨膨大、中空、无侵犯,CT片示右侧第4肋置占位,囊性。例2,男性,22岁,发现左侧唇龈沟肿胀2个月。体检:左上颌骨囊性肿物,质地软,壁厚。例3,男性,20岁,右足跟肿痛1 a。查体:右足跟肿胀,压痛阴性,X线示右跟骨溶骨性破坏。3例临床分别诊断为肋软骨囊肿、上颌骨囊肿、跟骨骨巨细胞瘤。

  2.2 病理检查

  2.2.1 眼观 例1淡红灰白肿物一个,大小11.5 cm×5 cm×5 cm,切面灰白、暗红色。例2、例3送检物均为暗红碎组织一堆。

  2.2.2 镜检 3例形态十分相似,都可见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但例1以增生的纤维组织为主,多核巨细胞呈灶性分布,并见出血及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聚集。例2除了突出的纤维母细胞间质,夹杂多核巨细胞外,还可以见到反应性骨样组织。例3囊壁由纤维血管组织构成,小型多核巨细胞沿囊壁分布。例1术后查甲状旁腺激素22.94/ng/dl(正常<20/ng/dl),血钙磷正常,以上3例应诊断为:棕色瘤、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

  3 讨论

  3.1 GCT临床病理特征 好发20岁~40岁青壮年,国内资料男女发病差别不大,特发部位为长骨骺端,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桡骨下端多见。镜下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多核巨细胞数量多,均匀分布,间质出血明显。GCT具有明显的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并可发生转移,用原来的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预测预后,并非绝对可靠。

  3.2 棕色瘤 多骨受累,成年女性多见,早期症状为骨痛,实验室检查血钙升高,血磷降低,血中AKP、PTH升高,好发长骨骨干或骨干骺、髂骨、手足骨等。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层骨。切除甲状旁腺原发病变后,骨骺病灶可随之修复。

  3.3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常见10岁~20岁青少年,好发下颌骨。现在认为发生于颌骨者通常并非真性GCT而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3.4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发椎骨及扁骨,但也可发生于长骨干。X线上与GCT相似,呈骨的偏心膨胀,骨皮质消融,与GCT镜下不同的是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且多位于血管囊肿和出血灶附近,胞体较小,间质为成熟的纤维组织。单纯病灶刮除四分之一会复发,大块切除或刮除并结合骨移植效果较好。多核巨细胞性骨病变十分复杂,稍不警惕就易造成误诊,对于患者是儿童,病变在除骶骨外的椎骨、颌骨和手足骨,病灶多发,通常不是GCT。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骨折时可因坏死、出血及多核巨细胞反应而误诊为GCT合并病理性骨折,应加以鉴别。

  :

  [1] Rosai J著(回允中主译).阿克曼外科病[M].第8版,沈阳;辽宁出版社,1999:1957?1962.

  [2] 刘复生,刘彤华,等.肿瘤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865?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