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压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秋玉,王亚利 时间:2010-07-12
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成人的原发性高血压源于儿童时期[1]。研究儿童血压的一些影响因素,对早期识别高血压易患者并进行干预,预防成人原发性高血压及其相关的疾病有一定的意义。鉴于此目的,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的国内外有关儿童血压的变化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和。

    1 儿童血压有增长趋势

    1.1 儿童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儿童血压水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但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是相对一致的。研究资料显示[2]: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男孩、女孩血压平均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且增长幅度表现为收缩压(SBP)大于舒张压(DBP),男孩>女孩。15岁以后男孩的血压水平上升速度更迅速,明显高于同龄女孩。潘发明等[3]报道显示:当把儿童年龄按7~11岁分层以后,血压水平在两性间的差别消失。男、女儿童血压的平均水平在不同年龄段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青春期男、女孩的血压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别。青春期前,男孩的血压水平略低于同年龄组的女孩,青春期以后,男孩的血压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女孩,而且男女孩的血压曲线交叉的年龄段与其身体形态发育的年龄大致相仿。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儿童血压增长的趋势呈现出波浪式变化的特点,一般在8~14岁年龄段SBP出现较迅速的增长。以上说明儿童血压的发展变化趋势与其身体发育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1.2 儿童血压水平的分布存在种族与地域间的差异 一项研究调查2866名6~9岁儿童,校正年龄、体质量、身高指数后,亚洲男童的SBP与DBP比他们同龄的白种儿童高,差异有显著性;亚洲女童血压与任何种族的同龄儿童相比均明显升高。另外,24 h血压动态监测揭示,黑人种青少年血压夜间下降较少,尤其是男性。不同民族的儿童血压水平存在差别,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的儿童血压水平存在差别,不同地区同一少数民族之间的血压水平也存在差别。同济医科大学以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全国不同地区15~25岁青少年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研究,认为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北方患病率高,南方患病率低,而且有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趋势。

    儿童血压随年龄发生变化是身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伴随现象,这种观点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认同。胡继宏等[2]对2946名4~14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纵向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单因素分析时,如未消除体重、身高等生长发育指标对血压的影响,儿童的血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在进行多因素分析时,控制了体重、身高等因素的影响后,儿童血压的变化与年龄变化之间无相关性。

    1.3 儿童血压的轨迹现象 所谓“轨迹现象”即个体血压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在相应百分位数不变现象,同时也发现一个规律,即对收缩压的相关系数较对舒张压高一些。是指血压处于某一血压百分位数的儿童,经一段时间后,其血压值仍然保持在原来血压百分位数位置上相对不变的现象[4]。国外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儿童血压存在一定程度的轨迹现象,而且这种轨迹从婴幼儿开始,贯穿于儿童少年时期,一直延伸到成年时期。与国内多数学者的报道基本一致。如李凯等对197名7~14岁学龄儿童3年的纵向研究表明:SBP相关系数为0.30~0.57,DBP相关系数为0.22~0.41,SBP的相关密切程度高于DBP,无论是SBP还是DBP均具有随年龄增长而相关系数增加的趋势,女孩血压的相关系数略高于男孩,且年龄越小、时间跨度间隔越大,血压的相关系数越小。Syme等[5]研究表明,6岁左右学龄儿童血压对其30岁时血压有阳性预测意义,而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血压可大致预测其50岁左右时的血压。因此,对儿童血压轨迹现象的研究,不仅可对成年后的血压水平进行预测,而且可借此进行高血压的早期预防。

    目前,儿童血压的轨迹现象的强度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相关系数法,即采用同一个体两次不同时间所测得的血压值所的相关系数;二是百分位数法,当对某一儿童群体的血压值进行追踪观察时,对血压值处在某一百分位数以上的人群进行计数,以经过一定时间观察后,血压值仍处在这一百分位数以上人数占观察前这一水平上人数的百分率来表示。影响血压轨迹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在多次测量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较稳定的轨迹状态,且测量次数越多轨迹状态就越稳定[6]。总之,大量研究结果提示,儿童血压轨迹现象具有以下特点:(1)轨迹强度较成人相对较弱;(2)轨迹系数与追踪观察的时间长短有关,测量间隔时间越长,轨迹系数相对越小;(3)轨迹系数与初测年龄有关,初测年龄越小,轨迹系数相对越小;(4)SBP的轨迹现象较DBP明显;(5)轨迹系数与初测血压值的大小有关,陈会波等[7]对942名6~7岁儿童进行了4年的追踪观察后发现:不论是SBP还是DBP,初测血压偏高组血压轨迹现象最明显,其次为血压正常组,血压偏低组最弱;(6)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儿童的血压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

    2 儿童血压的影响因素

    2.1 遗传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对人类血压的影响目前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地接受,且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的观点。但是,国内外大量有关确定遗传因素对血压作用的研究资料中,显示出遗传度的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研究对象及分析方法的差异有关,然而也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研究显示[7],在同卵双生对家系的研究中认为:血缘关系为1的同卵双生对组内血压的相关系数并不为1,血缘系数为1/2的各种亲属之间血压的相关系数也不都是0.5。在对血压变异影响的估计中,环境组SBP、DBP分别为0.52、0.44;遗传组SBP、DBP分别占0.48、0.56;在高原环境下,儿童动脉血压在白天和夜晚均有所增加,夜晚的记录提示不论是SBP还是DBP均随海拔升高而上升。另外,儿童被动吸烟能使SBP值升高。这些均说明了环境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13个少数民族及当地汉族7~17岁的59390名健康儿童的血压调查结果显示:血压平均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均以拉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较高,以土家族、回族和维吾尔族较低;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居民的血压水平普遍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同一少数民族居民之间也存在差异。这说明了遗传与环境因素同样都对儿童血压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高血压属多基因遗传,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2.2 肥胖因素 肥胖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被各国学者普遍认同。同样,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也表明,肥胖是引起儿童血压升高及儿童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Moussa等[8]在对460名6~13岁的肥胖儿童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中显示:无论是SBP还是DBP,其平均水平在肥胖组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SBP>130 mmHg在肥胖组与对照组儿童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3%和0.7%,DBP>90 mmHg在两组间分别为0.7%和0%;而且,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控制了年龄、性别、社会及行为因素的混杂影响后发现体重指数(BMI)与SBP及DBP之间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P<0.01)。孙明等[9]的报道中也表明了体重及BMI与SBP和DBP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P<0.01)。此外,马建新等[10]认为:单纯性肥胖儿童的SBP、DBP、高血压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儿童,且随肥胖程度的加重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高。儿童肥胖引起血压增高的机制主要倾向于下面两种观点[11,12]:(1)单纯肥胖儿童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从而引起细胞内浓度升高,进一步引起血压升高;(2)肥胖儿童血压升高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肥胖儿童的血脂代谢紊乱可能最终表现为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导致其不能有效地清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转运的胆固醇,而使其在血管壁中沉积,造成动脉血管壁顺应性下降及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引起血压升高。

    2.3 膳食与营养因素 Law分析了来自、南美洲三个国家的1570名3~6岁儿童的资料认为:中国、南美三国儿童血压的升高与出生时胎儿身体成比例缩小有关,而后者主要源于孕期胎儿的生长缓慢,这与妇女的慢性营养不良有关。在对888名8岁儿童进行的队列研究中的结果显示:调整了年龄及肥胖程度的影响后,SBP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出生体重每增加1 kg,SBP改变的数量是:在单生子中为-1.94 mmHg,同卵双生子为-6.5 mmHg,非同卵双生子为-4.9 mmHg)。这些均说明了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与儿童血压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提示儿童血压与孕期的营养可能存在关联。另据报道:热能、脂肪、维生素E的摄入量与儿童血压呈正相关。多数学者研究表明,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血压偏高儿童中高盐味阈值高于正常儿童,且认为脂肪、胆固醇等的摄入量与血压有关[2]。

    2.4 行为与心理因素 目前国内外有关行为与心理因素和儿童血压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报道更少。马丽颖等认为[13]:肥胖儿童的总智商和操作智商低于健康儿童,久之则出现抑郁、自卑等情绪变化,引起被动、退缩等个性和行为特征,最终形成内向型性格。另据报道[2]:血压偏高儿童倾向于内向型、稳定型个性。紧张度过高、睡眠时间偏少、质量欠佳等因素与儿童血压增高有关[6]。在成人高血压的研究中,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对血压产生不利的影响已经被广泛认同。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与不良饮食行为(如常吃油腻食物、喜好甜食、过多吃零食、食欲好、食量大、进食速度快)、每天看电视时间过长、不喜欢参加运动等因素有明显关系。这些均提示儿童的个性特征及行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着儿童血压。

    2.5 其他 Richard等[14]报道,婴儿血压与喂养方式有一定关联,母乳喂养的婴儿与人工喂养的婴儿相比,前者的收缩压较后者的收缩压偏低0.8 mmHg(0.1~1.5 mmHg)。另外,儿童血压与新生儿的窒息程度有关[15]。正常新生儿SBP在出生后1 h、24 h、2天、3天、5天的数值与轻度窒息新生儿SBP间无明显差异,DBP在24 h、2天时轻度窒息新生儿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的SBP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第3天的SBP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第3、第5天的DBP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正常新生儿、轻度及重度窒息新生儿血压均随日龄增大而增高。

    3 展望

    目前,儿童血压的有关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范畴而深入到儿童血压的影响因素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以及儿童高血压病的发病探讨如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儿童血压影响因素的干预试验等,这些都为高血压的早期识别与早期预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研究的深度不够。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多局限于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基因学及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较少,甚至为零;基础研究如影响儿童血压机制及应用性研究极少,甚至尚未开展。(2)研究的广度不够。研究的对象多是学龄儿童及少年,学龄前儿童研究较少,婴幼儿及胎儿的研究则更少;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多局限于遗传、肥胖、环境因素等,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与血压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3)重复研究过多。横断面研究资料重复偏多,如身高、体重、性别、年龄、肥胖等因素与儿童血压的关系。鉴于此,学术界在这一领域里项目的确定和选题应更加科学、新颖,应有所侧重,在资金的分配上应力求均衡,应多加强这一领域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对于测量和诊断儿童高血压,至今存在不少问题。3岁或3岁以上儿童在保健科或门急诊就诊时应有血压记录,但真正做到的为数不多。而且,测血压的技术、开始测血压的年龄及判定高血压标准均不统一。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也是引起中风、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由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人群中的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升高的趋势。高血压的危害性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关注。因此,对高血压的预防,尤其是高血压的早期识别和预防则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儿童时期以及胎儿期影响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的病因学的深层次的研究,如何在这一时期开展高血压预防的方法学研究,应该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基金项目:潍坊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潍科字(2005)第0251号]

【】
  1 Lambrechtsen J,Rasmussen F,Hansen HS,et al.Tracking and factors predicting rising in tracking quartile’ in blood pressure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odense schoolchild Study.Hum Hypertens,1999,13(6):385-391.

2 胡继宏.儿童血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18(6):511-512.

3 潘发明,陶芳标,张洪波,等.合肥市城区小学生血压水平的现况分析.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l3-315.

4 Sullian JJ,Derrick G,Foacall RJ.Tracking of 24-hour and casual blood pressure:a 1-year follow-up study in ad olescent.J Hypertens,2000,18(9):1193-1196.

5 Syme SL,Raqlands DR,Nelson MJ.Longititudinal prediction of adult blood pressure from juvenile blood pressure levels.Am J Epideminal,2002,136:633-645.

6 Raouf SA,John LC,Jenny L.et al.Twenty-four-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with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4,169:950-956.

7 陈会波,尹爱,王志萍,等.儿童血压的轨迹现象探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4):183-184.

8 Moussa MA,Shahout A,Nkansa-Dwamen D,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in Kuwaiti children.Eur J Epidemiol,1999,15(1):41-49.

9 孙明,周宏研,邓华钊,等.影响儿童血压的多因素分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25(3):238-240.

10 马建新,王英,高丽君,等.儿童肥胖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3(1):51-52.

11 Bonita F,Stephen RD.Summary of the fourth report on the diagnosis,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Hypertension,2004,44:387-388.

12 刘迅雷,李骁君,赵兰革,等.非饮食干预条件下耐力运动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压、血脂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2002,25(2):199-200.

13 马丽颖,王英,白承续.儿童肥胖对健康的危害.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0,6(2):171-172.

14 Richard M.Martin MSC,Andrew R.Does breast-feeding in infancy lower blood pressure in childhood?Circulation,2004,109:1259-1266.

15 陈莉亚,卢兴兴,郑云瑛,等.正常新生儿与窒息复苏后新生儿血压的对照研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