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学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根福,马兰军,毛雁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中药;运动;抗疲劳;方法

  【关键词】 中药;运动;抗疲劳;方法

  0引言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促进运动能力恢复是运动医学研究中的热点课题. 传统观点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出现与机体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代谢物堆积和机体内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 研究者近年来又从深层次上提出了体力性疲劳产生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1] . 在对抗疲劳产生的措施方面,常用的对抗方法之一即给予运动员补充运动营养. 随着中医药理论的,细胞中医学的提出,现代药理论及现代生物技术的更新,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及方法研究仍需加大力度,不断深化. 通过近年来关于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发现,除了服用中药制剂外,采取中药熏洗、中药注射等方法进行调控也受到广泛的重视. 我们仅从方法学角度对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目前运动医学界普遍认同198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运动医学生物化学会议对体力性疲劳所定的含义:即指出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运动医学界已开始重视并致力于借助中药来消除运动性疲劳与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的研究,并已取得显著成果[2-4] .

  1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研究

  1.1汤剂内服采取内服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分为服用复方中药和服用单味中药两种,以前者居多.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 用于消除运动性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的复方中药主要是以“补益”和“调理”为主要治则组方重点研究的. 使用“补益”和“调理”为主要组方的复方中药进补,都是以平衡机体阴阳为宗旨,强调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在效果上多表现为双向调节、 适应原样作用.因此,促进恢复和消除疲劳作用很可能是改善运动能力的基础[5] . 张世明等[6]认为运动性肌肉疲劳包括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均属中医形体疲劳范畴. 在内服药的治则上应用健脾益气,行气活血,解痉止痛. 中医内治的法则十分强调整体观念. DOMS的整体辩证病机为脾气虚损,营血郁滞,络脉不舒. 周志宏等[7]通过小鼠游泳至力竭时间,耐缺氧时间,疲劳恢复时间,力竭运动后骨骼肌MDA含量和SOD,CK,LDH活性以及血清CK,LDH活性的检测,证实补肾益元方可增强游泳运动小鼠有氧和无氧耐力,有助于改善力竭游泳小鼠骨骼肌自由基代谢和细胞能量代谢,对于增强机体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潘珊珊等[8]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了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的变化,研究了健脾生血中药在改善类脾虚、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同时,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 通过大鼠实验表明,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能显著降低由于运动性疲劳引起的血乳酸浓度升高,并显著增加由于疲劳造成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的减少. 健脾生血中药在补脾生血,改善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显著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肌营养与代谢,促进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魏钝镭等[2]发现中药“健力方”可提高小鼠抗缺氧能力和抗疲劳能力,实验组服药后,小鼠血红蛋白和大鼠睾酮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具有一定的抗疲劳功效. 在单味中草药消除运动性疲劳和提高运动能力方面,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花粉的抗疲劳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动物及人体实验证实,花粉可明显提高心脏工作能力,增强耐力和骨骼肌力量[3]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富含13种皂苷及大量维生素,可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频率,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同时还能降低血糖,并有促进性腺机能的作用. 人参水煎剂能使饥饿小鼠肝糖元含量明显增加,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9].杨树基[4]报道复方中药饮剂能缩短疲劳消除的时间,提高运动成绩. 此外,还有人研究红景天也能提高运动能力,延缓疲劳的发生,但在自由基、Ca2+、细胞凋亡水平上的研究空缺[10].

  1.2汤剂熏洗现代医学总体上认为DOMS不是一种损伤,而是骨骼肌疲劳的一种表现[11] . 通过无创伤性超声对DOMS的诊断,可以显示DOMS时的肌肉水肿,炎症及肌肉厚度的变化.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DOMS的局部病机辩证是筋、骨、肉形体运动局部负荷过大,筋脉不舒,营血郁滞,经脉不通受阻致疲劳,不通则酸困疼痛,筋肉发僵不舒. 因此,局部外治的法则应是舒筋活血,行气止痛,温通经络. 中药熏洗和推拿对DOMS的肌肉组织结构,代谢和功能改变的恢复以及DOMS的消除有明显作用. 郑虎占等[12]认为中药熏洗剂(由川芎,当归,苍术等制成)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作用,能扩张外周血管,促进血运,清除运动后体内的血乳酸,加快恢复. 刘林亚[13]实验表明,中药熏洗剂能有效地改善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后血气,改善代谢功能,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提高机体携氧及运氧能力,增加有氧代谢,加快疲劳消除和体力恢复.

  1.3针剂注射近年来国内对中医药抗疲劳研究较为丰富,但主要是以辩证施治为基础,调理代谢性或系统性内环境紊乱. 而针对肌肉运动能力的抗疲劳中药较少,尤其对中药注射液的研究甚少. 姜文凯[14]采用以大果油麻藤的藤茎提取物为主的复方中药制剂强力生注射液,观察其对大鼠在体腓肠肌疲劳的影响. 运用固定频率、固定负荷的电刺激等张收缩,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在体腓肠肌收缩时间、收缩振幅以及作功情况,发现强力生注射液能够延长大鼠在体腓肠肌收缩时间以及作功时间,但对肌肉收缩振幅没有显著影响. 结果证实强力生注射液能够延缓电刺激引起的肌肉疲劳. Dutka等[15]研究发现肌肉疲劳所导致的肌乳酸蓄积对肌细胞除极化的肌浆网Ca2+释放的抑制并不是主要作用. 因此,强力生注射液对肌肉疲劳的影响可能主要发生于脊髓或神经肌肉接头.

  1.4内服外洗中医认为,DOMS的局部病机辩证应是筋、骨、肉形体运动负荷过大,筋脉不舒,营血郁滞,经脉不通受阻致疲,不通则酸困疼痛,筋肉发僵不舒. 因此确定局部外治的法则为舒筋活血,行气止痛,温通经络. 但中医十分强调整体观念,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肌肉与多脏腑功能均有关系,包括肝主筋,主疏泄,肝藏血;肺主气,主宣发与肃降,主行水;心主身之血脉和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等. 脾主肌肉,与肌肉发育和肌肉功能关系最为密切. 脾气充盛,则肌肉强健有力;脾病则“气日以衰,脉气不通,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虚弱而不用,“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等. 此外,中医也指出了五劳致伤,形劳而倦或劳累过度则能耗气而虚.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曰: “脾主四肢,若劳力辛苦,伤其四肢,则根本竭矣…….或者因劳力过度,或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或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故皆谓之内伤元气不足之证,而宜用补药也. ”所以,在运动性肌肉疲劳以及DOMS的研究时,应考虑对脾的调理,再与外治相结合,方可有明显效果. 由此可见,DOMS的整体辩证病机应为脾气虚损,营血郁滞,络脉不舒.内服药的治则应为健脾益气,行气活血,解痉止痛. 马建等[16]采用外用、内服中药方法对家兔分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实验前后家兔肌肉硬度,踝关节松弛角度,胫前肌常规组织学,肌肉细胞凋亡,肌肉骨架蛋白desmin以及透射电镜肌节长度进行比较,发现离心运动后产生的适应可使骨骼肌承受更大的离心负荷,并在一定时间内不影响肌肉的恢复,也不对肌肉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用九九疲王口服液和按摩乳对上述形态学、组织学指标的恢复有明显作用. 大强度连续离心训练后肌肉细胞调亡,肌肉骨架蛋白desmin染色面积都有明显改变,进一步证实内服、外用中药制剂能够加速DOMS的消除.

  2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前景与思考

  2.1传统中医药与基因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基因芯片(DNA芯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生物技术,利用基因芯片技术首先了解正常组织与运动疲劳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并与组织学、生和生物化学变化联系起来,因为基因表达的增加或降低可能是疲劳生理学的原因或结果,引起疲劳的多个基因产物均可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标,从而使表达异常的基因发生逆转,运动疲劳减轻或消失. 同时也可以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17]. 因此,生物芯片用于消除运动性疲劳药物筛选的研究具有高通量、并行性和准确快速等优点,还可以直接筛选特定的基因文库以寻找复方中药作用的靶点. 最终可找到针对不同运动性疲劳“证”型,具有确切药效且毒副作用小,不含违禁药成分,对健康有益的复方中药药效物质. 目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补益”和“调理”为主的组方和各名方的筛选研究. 建立以疲劳“证”为中心的复方中药消除运动性筛选体系,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理论和中药药理学及细胞中医学,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开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复方中药筛选方法研究,将对促进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2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所采用指标和所需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有些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实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操作上也有相当难度. 许多中药本身含有国际奥委会已经禁用的化合物,还有一些中药需要添加禁用的化学合成药以提高药效,服用时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避免步入兴奋剂的误区.

  2.3“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大多非常重视中药的配方,很少重视中药的焙制和煎制方法为了方便运动员的服用,这些药物都是统一煎制. 但中医认为,中医的辨证施治主要是针对就医者的脉相所表现出来“气血”变化诊治并选择配方,对症对人下药. 中药不仅重视配方,也重视中药的熬制方法. 即使是同一配方的中药,运用不同的方法熬制,其疗效可能不同. 另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还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成高效天然活性物质,但有些中医工作者对中药成分的提取持保留意见,认为有些中药主成分必须在特定的辅助成分作用下才可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如何将现代生物制药技术与传统中药制药工艺相结合,值得进一步探讨.

  【】

  [1] 余谦,李明富,宋开源,等. 中医药抗体力性疲劳的整体思辨与应用前景[J].运动医学杂志,2001,20(1):3-4.

  [2] 魏钝镭,周永平,徐珊,等.“健力方”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技,2001,37(9):41-42.

  [3] 岑浩望,李煜,章洁,等. 花粉对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之一[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6,5(2):69.

  [4] 杨树基. 中药饮剂对恢复疲劳及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9(1):80-81.

  [5] 谢敏豪,方子龙,杨天乐,等.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1999,19(5):60-63.

  [6] 张世明,虞亚明,马建,等.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6):59-63.

  [7] 周志宏,刘黎明,杨洁,等. 补肾益元方对运动小鼠抗疲劳能力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1)83-84.

  [8] 潘珊珊,郑澜,陆爱云,等. 健脾生血中药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J]. 体育科学,2001,21(7):58-60.

  [9] 陈奇.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824-825.

  [10] 龚云. 红景天与运动性疲劳[J].体育科学.2001,21(5):82.

  [11] Gary SC, Prokisch H, HortnageL K,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cle swelling and stiffness after eccentric exercise[J].Med Sci Sports Exere,1998,30(4):529.

  [12] 郑虎占, 赵亮, 张延陆, 等.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7: 629.

  [13] 刘亚林. 中药薰洗剂对跆道运动员定量负荷后血气影响的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1):505.

  [14] 姜文凯. 中药强力生注射液对电刺激大鼠在体腓肠肌疲劳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3):274-277.

  [15] Dutka TL, Lamb GD. Effect of lactate on depolarization induced Ca2+ release in mechanically skinnedskeletal muscle fibers[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0,287(3):C517-C525.

  [16] 马建,刘波,戴国钢,等. 中医消除运动性肌肉疲劳动物实验研究外用、内服中药对两周离心训练后兔骨骼肌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2):146.

  [17] lizadeh AA, Eisen MB, Davis RE, et al. Distinct typ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 a identified by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J]. Nature,2000,403:50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