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廖全明 时间:2010-07-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2?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7〕。某些特定中小学生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3  幼儿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对深圳市罗湖区3047名4~6岁幼儿调查发现,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9%。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9〕。

  2?4  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10〕对辽宁省14个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2005年对28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11〕。某些特定教师群体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校女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2?5  军人、护士、运动员、家等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军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如与人交往时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伤害及对他人求全责备等。调查发现,50%以上的临床护士存在程度不等的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经过敏、内心过分担忧、记忆力减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没有耐心等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以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最为突出,占76?8%〔12〕。对河南省女运动员调查发现,躯体化、病态人格、抑郁、疑心分别为44%,31%,24%,24%,其他几项因子最低检出率也达到18%〔13〕。对企业家的心理健康抽样检测表明,59?77%的被调查者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6?78%的被调查者有较明显的心理障碍,5?78%患有抑郁症或躁狂症等心理疾病,中青年企业家更为突出〔14〕。

  2?6  各种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资料表明,85%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对上海市1447名60~79岁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64%,其中忧郁症占31?17%,焦虑症34人,占22?08%〔15〕。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但更年期妇女、农村妇女、妊娠期妇女、卖淫妇女等群体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对聋哑学生的调查表明,81?33%的学生处于一般焦虑水平,2?67%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焦虑倾向〔16〕。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多存在着自卑自责、冷漠孤独、对人焦虑、冲动等心理问题〔17〕。

  3  不同年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

  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在不断恶化。王玉凤等研究发现,1993年北京市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0?9%,明显高于1988年的检出率〔18〕。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趋势也有类似情况。1993年对广州市400余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当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教师仅占10?4%〔19〕。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教师高达51?2%〔10〕。我国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趋于严重,如1988年对广州市452名老人的调查发现,对离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占86?4%,对晚年生活有不良感受者仅占13?6%〔20〕。2004年有学者用SCL-90对1024名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占11?9%,低分临界者占79?6%,有心理疾病者占8?5%〔21〕。

  4  中国人精神障碍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卫生部提供的资料〔22〕显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7‰,70年代的5?4‰,上升到80年代的11?4‰,轻性精神病患病率达到22?1%。1993年国内抽样调查显示,发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1800万精神疾病患者。近年来未进行全国规模的精神障碍调查。综合多种资料发现,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高的依次是睡眠障碍、神经症、酒精依赖、药物依赖、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自杀等,其中重度障碍以抑郁症最高,轻度障碍以睡眠障碍最高。我国有42?5%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失眠症的发生率高达10%~20%,但仅有1/3的失眠患者主动去综合或睡眠障碍专科就医〔23〕。在15~59岁的人口中,神经症的发生率大约为2?22%左右〔24〕。1993年全国人均饮酒量为3?62L纯酒精,酒精依赖发生率为3?183%。兰州抽查10910人口中查出阿片类物质滥用发生率为3?1%〔25〕。按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5%,20世纪90年代初的我国抑郁障碍发病率为1?5%,但有过抑郁体验的人约13%~20%。1993年国内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为6?55%。目前精神分裂症总人数约为600到900万人〔26〕。对≥15岁的19223人的调查显示,查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为0?83‰,与之前比呈明显上升趋势〔27〕。2002年我国自杀死亡的人数达28?7万人,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23/10万,每2min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已位居第5位〔28〕。目前,从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的年龄结构上看,20岁左右的青少年约占75%,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发病率大幅上升。从性别上,女性约占65%左右。从地域分布上,农村患者约占60%左右。从文化程度上,文化程度越低,发病率越高〔29〕。

  5  我国心理健康现状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分析

  尽管我国目前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对国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普遍存在报忧不报喜的现象。研究者常常出于某种目的,常常不愿意对调查结果中的积极情况进行评价,而对消极情况分析偏多,甚至有夸大心理问题严重性的倾向;(2)研究工具本身存在不足。目前使用较多的研究工具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大学生人格问卷(UPI)、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SCL-90。由于其本身的有效性仍存在较大争议,因而常常出现了结果差异很大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而且一次调查,一个量表的测评并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3)常模的老化与混乱。心理健康评定需要常模,但我国测量工具的常模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如SCL-90只是在80年代建立了全国青年常模,而研究者却要把现在各个不同年龄群体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必产生说服力不强及标准混乱的问题;(4)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对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评定法,很少采用访谈、产品分析、临床评定等方法。量表评定后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具有客观性、数量化的优点,但也有忽视社会文化因素、不易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机制的缺点,而且一种方法的评定难以相互印证;(5)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存在不足。如对取样方便的大学生群体研究较多,对中小学教师、学生群体研究也较多,但对其他社会群体如公务员、高校教师、监狱犯人群体却较少,特别是缺乏规模性的大样本研究。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已有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
    〔1〕 王登峰.谈精神家园[J].职业技术,1998,6(10):37-39.

  〔2〕 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4,30(6):5-9.

  〔3〕 黄希庭,郑涌,张庆林,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5-296.

  〔4〕 黄万琪,周威,程清洲.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9-140.

  〔5〕 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203-204.

  〔6〕 高山.调查显示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7〕 王玲凤.湖州市559名小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3-135.

  〔8〕 龚建华.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95-96.

  〔9〕 俞国良.健康从幼儿的心灵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4-11-26.

  〔10〕 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J].辽宁教育,2000,29(9):23-24.

  〔11〕 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19(4):32-33.

  〔12〕 吕玉娣.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临床护理,2005,4(2):4-6.

  〔13〕 周毅刚,郭玉江.河南省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5,28(7):911-913.

  〔14〕 谭刚强,杨艾祥.中国家心理健康调查[J].西部人,2003,4(8):41-43.

  〔15〕 宿飞,蒋伯钧,周建军,等.上海黄浦区外滩社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10-111.

  〔16〕 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7(4):9-13.

  〔17〕 梅爱琴.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学校对策[J].小学教育科研,2003,2(4):51-54.

  〔18〕 王玉风,任桂英,顾伯美.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51.53.

  〔19〕 沈仁丽.423例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2):102.

  〔20〕 朱高章.广州市离休退休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及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J].老年学杂志,1988,7(1):6-8.

  〔21〕 范亚峰,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杂志,2004,19(17):45-46.

  〔22〕 胡晓梦.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N].人民日报,1999-04-18.

  〔23〕 余巍,胡嘉红,李莉,等.广州市2~12岁儿童1734名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92-93.

  〔24〕 李淑然,沈渔,张维熙,等.中国七个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精神科杂志,1998,31(2):80.

  〔25〕 陈林庆,石洲宝,吴丽荣,等.兰州市药物依赖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5):285-286.

  〔26〕 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118.

  〔27〕 王金荣,王德平,沈渔,等.中国七个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44(2):75-77.

  〔28〕 江火田颐.别拿忧郁不当病[N].天津日报,2003-04-15.

  〔29〕 张倩.社会要早给精神疾病打“预防针”[N].北京青年报,200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