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张静,宁桂军,毛德强,贺园园,颜朝阳,江斌

【关键词】  死因;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三峡库区

  摘要: 目的   分析目前三峡库区居民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收集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全死因分析和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分析。结果   2005年,三峡库区居民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8796%;引起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为损伤与中毒、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PYLL合计为2040643人年。结论   三峡库区监测点人群的死亡以慢性疾病和损伤与中毒为主,加强慢性病防制,减少死亡和伤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死因;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三峡库区

  Analysis on trend of death and PYLL of resident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main causes of death and PYLL of resident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in setting down policy and measure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Methods   To collect death causes of residents from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health surveillance points and to make death causes analysis and PYLL analysis.Results   In 2005 the first five death causes of resident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ere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tumor,respiratory disease,injuries and poisonings,digestive system disease;which shared 87.96%of all causes of death.The sorting of PYLL was injuries and poisonings,tumor,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endocrinopathy,respiratory disease;those PYLL were 20406.43 man years.Conclusion   The major deaths were caused by chronic diseases,injuries and poisonings.These diseases became the priorities of public health and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se diseases.

  Key words: causes of death;PYLL;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建设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1996年建立了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连续开展传染病和出生死亡监测。2005年是三峡大坝二期蓄水(135m)后的第2年。为了解三峡库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变化,为今后制定有效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2005年的三峡库区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包括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重庆市以及重庆市万州区、丰都县、奉节县等5个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所收集资料包括监测点内2005年公安派出所居民死亡登记和各级医疗、妇幼保健机构居民伤亡医学证明书,所有登记均经调查核实。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按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标准人口资料采用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数据。

  12   统计分析   将死亡个案资料和人口资料输入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后,将数据导出,使用Excel 2003和SPSS130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PYLL=∑(L-Xd)(1)PYLL‰=PYLL/N×1 000‰(2)式(1)中L为生存目标年龄,本文定为70岁,Xd为死亡人群中每一人的实际生存年龄。由于0岁组和高年龄组会对出的寿命损失年(PYLL)产生影响,在实际计算时,只计算1~69岁年龄组的PYLL〔1〕。式(2)中N为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总人口数。

  2   结果

  21   全死因死亡率   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跨越湖北省和重庆市,分布于长江自宜昌三峡大坝至重庆沿江周边地区,2005年监测人口数为508896人,死亡3016人,死亡率为59266/10万;其中男性死亡1741人,死亡率67411/10万;女性死亡1275人,死亡率为50872/10万。标化后死亡率为47485/10万,低于2004年全国总死亡率水平(642/10万)〔2〕。与2004年比较,总死亡率、男、女性死亡率分别上升了440%,681%和119%。根据本监测系统2005年死亡漏报率(1560%)进行校正后全死因死亡率为70220/10万,高于2004年校正死亡率67334/10万,但与近年死亡率递增幅度相近。三峡库区居民年龄别死亡率曲线呈“U”字形,符合一般死亡,与其他地区死因调查结果一致〔3,4〕。男性与女性全死因年龄别死亡率趋势基本一致,男性全死因死亡率略高于女性。

  22   主要死因及顺位   男性与女性前5位死因构成顺位相同,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所占构成为8796%。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损伤与中毒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女性略多于男性;在各主要死因标化死亡率的性别分布中,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损伤与中毒的标化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见表1。在年龄分布中,男性30岁后肿瘤、损伤与中毒的死亡率迅速上升期均较女性提前。总死亡率上升直接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等死亡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危害三峡库区男性、女性居民健康的死因中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占8471%),同以前三峡库区监测点调查结果基本一致〔5,6〕。与2004年相比,前5位死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均有所上升(3193%,472%),而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等则有所下降(2742%,036%,1772%)。前5位死因顺位排列与2004年相同。蓄水前后慢性病构成略有上升(113%),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构成(086%)明显下降(3228%),损伤与中毒(1081%)下降442%。表1   2005年三峡库区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率及顺位比较(略)

  23   不同性别潜在寿命损失年数(PYLL)比较   2005年,三峡库区监测点人口全死因PYLL损失为2359331人年,PYLL率为4636‰。男性PYLL构成比顺位前5位依次为损伤与中毒、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共计1282056人年,占男性全死因损失人年的8567%;女性PYLL构成比顺位前5位依次为损伤与中毒、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共计758587人年,占女性全死因损失人年的8792%。男性PYLL率是女性的168倍,见表2。表2   2005年三峡库区居民主要死因PYLL及PYLL‰比较(略)表3   2005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不同年龄组按PYLL排序的前5位死因(略)

  24   不同年龄组按PYLL排序的前5位死因(表3)   由表3可见,0~4岁组PYLL居首位的死因为新生儿疾病,5~40岁组损伤与中毒是造成寿命损失的首要原因(其中以溺死、事故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30~39岁组肿瘤的PYLL顺位上升至第2位,40岁以上组肿瘤的PYLL居首位,以肺癌PYLL最高,其次分别为肝癌、食道癌、胃癌、直肠癌。男女慢性疾病占全死因的比例较高,男性在多数死因PYLL‰高于女性,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结果相似〔7,8〕。

  3   讨论

  三峡库区人群男性全死因别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别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且男性在损伤与中毒、肿瘤等疾病死亡率较女性的年龄提前,这种现象可能与男性的不良生活行为(吸烟、饮酒、压力大等)及特殊的职业暴露因素有关,应研究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诊断不明疾病比例略有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化系统疾病的死亡率下降幅度较大;(2)监测点人口较多,据2005年的调查统计,受、交通和医疗救治等条件的限制,慢性病就医率较低,农村地区70%以上的死亡是在家中,由于部分死亡病例曾患有多种疾病,死后基层医生很难明确根本死因诊断。提示今后要积极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通过PYLL指标反映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低年龄组造成的寿命损失仍不容忽视。高年龄组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PYLL较高,与三峡其他地区调查结果一致。分析可能与三峡地区居民生活习惯、环境污染、饮用水质等有关〔8〕。5~40岁组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是造成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提示加强安全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针对以上分析应积极探索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的病因,采取针对性强、切实可行地预防和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三峡库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1〕   汤军克,徐慧萍,李惠英,等.减寿年数方法的比较[J].卫生统计,2004,21(4):222-2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3〕   韩同武,李肖红,阎秀芳.郑州市2002年城区居民死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4,15(2):105-111.

  〔4〕   李雁波,郝付刚,孙爱民,等.蓬莱市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11):52-53.

  〔5〕   周会林,董学平,林静芳.2000年三峡工程宜昌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1,17(6):471-472.

  〔6〕   汪新丽,王伟军,吴国辉,等.三峡库区重庆段1997-2002年人群健康监测报告[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14):286-288.

  〔7〕   庞维秋,王琛霞.山东省疾病监测点居民减寿年数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0,7(1):14-16.

  〔8〕   汪洋,贾庆良.重庆市人群肺癌、肝癌和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