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医疗救治系统医院救治能力现状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考察黑龙江省各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以期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黑龙江省5个市级综合医院和5个传染病院、9个县级医院的机构和个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疗机构人员学历构成主要以中专、大专为主,医疗救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救治人员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识和意识不强,资金配备不够合理,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机构可持续问题突出。结论 黑龙江省医疗救治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体系运作已初见成效,但传染病院面临压力很大,综合医院传染科也面临着平战结合的矛盾,医疗救治体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关键词】  医疗救治能力

  2003年抗击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后,我国各级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各地初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全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医疗救治体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部分,担当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一线任务。本文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根据工作在医疗救治一线人员对于其所在医疗救治机构各部分的评价以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分析SARS以后,黑龙江省医疗救治能力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期探讨建设与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救治系统能力的途径〔1,2〕。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黑龙江省19家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选择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相关的科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主要负责人和地市的卫生局领导进行深入访谈,获取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政策信息。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用EPIdata3?02、SPSS12?0、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个人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299名工作人员中,男性95名,占32%;女性204名,占68%。292份有效问卷人员中,平均年龄37?81岁,年龄最多集中于34岁,占7?53%。本次调查所涉及各级医疗机构相关科室人员31~4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并且年龄分布较合理,老中青三代结合;医疗机构人员学历构成以大专和大学为主,2者占整体人员的69?7%,超过2/3;培训接受率:近3年来接受过1次培训的人数为241人,占总人数的82?3%,而其余的51人近3年从来没有接受培训,占总人数的17?7%。

  2?2   医疗救治机构的基本情况   (1)医疗机构的人员职称主要集中于中级,占47?72%,高级职称人员只占3?1%。对3类医院的工作人员职称构成结构进行R*C χ2检验。结果,χ2=7?535,P=0?000(双侧)。结果表明,三类医院之间的职称构成上有明显差别,其中市级综合医院的正高级职称人员最多占3?56%,县级所占比例最小为0?78%,副高级职称人数综合医院也最高,占20?06%,而县级医院和传染病院分别为5?04%和14?48%(表1)。(2)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机构主要由3个部门构成,分别为检验科、急诊科、感染或传染科。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检验科医护人员均数为28人,急诊医护人员均数为18人,感染科/传染科医护人员均数为9人;传染病院检验科医护人员数19人,急诊科12人,感染科41人;县级医院三类人员均数分别为14,11和7人。对3类医院医疗救治部门人员构成进行χ2检验,得χ2=25?96,P=0?000,3类医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所调查综合医院均没有配备负压空气室,传染病院和县级医院平均配备数分别为8?05和1?71间;重症监护室病床平均配备数量综合医院为11?88张,传染病院为9?17张,县级医院为0?86张,数量明显偏低。医院上一年病床利用率,综合医院为77?40%,县级医院为56?00%,而传染病院为49?82%,与前2者相比,后者明显偏低。

  表1   3类医院医务人员职称构成(略)

  注:医师包括医师,医技和护理人员3类

  2?3   医疗救治能力

  2?3?1   预案   调查结果显示,预案知晓率为91?2%。影响预案质量的各个因素评价中,工作人员普遍认为:(1)预案制定中本单位人员参与最重要。(2)预案职责制定翔实明确,具有可操作性;(3)对预案内容的培训和演练;(4)预案符合实际需要。多数的工作人员认为只有处于一线的工作人员参与预案的制定,预案才有可操作性。

  2?3?2   信息监测与险情通报   (1)医务人员对37种法定传染病的具体病种及报告时限的了解情况:医务人员对37种法定传染病的具体病种全部知道占52?0%,大部分知道占31?7%,知道常见的一小部分占14?3%,不知道占2?0%。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61?7%,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28?0%,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回答正确率为11?3%。(2)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上报的认识状况:(表2)除法定传染病外,当出现以下种类患者数量突然增加时,医务人员应及时上报。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对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惕意识并不高,对法定传染病病种大部分知道的占83?7%,甲、乙、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了解情况较差;医疗机构作为信息系统的主要端口,是信息收集与传递的重要环节,以上情况会直接影响信息的收集与传递〔1〕。

  表2   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上报的认识状况(略)

  2?3?3   医疗救治能力的现状(表3)   表3表明,对急救设备和个人防护设施的使用能力方面,医务人员选择熟悉和比较熟悉的占很大的比重,二者之和达到70%以上,只有一少部分人尚不了解,比例在10%以下。可见“非典”过后政府在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上给予很大的投入,的急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约有10%的人员需要继续培训。

  表3   医护人员医疗救治基本知识熟悉状况(略)

  2?4   软硬件建设   (1)近几年,特别是SARS以后,我国政府对医疗救治机构加大了投入力度。(2)长期以来对于医疗的投入不足,造成近几年的投入主要补给硬件建设,而软件建设仍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是未来建设的重点。(3)基层医院设备仍然简陋,大部分机构房屋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设备设施建设仍较落后。

  3   讨论

  3?1   平战结合开展中出现矛盾,需要政策支持   应急条例指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以预防为主,专家指出要平战结合。但是我们调查中发现,SARS暴发时所应用的救助设备设施,在SARS后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3〕。原因有:(1)医疗救治机构不愿意花费资金用于购买这些平时不能够带来效益的设备设施;(2)这些设备设施维护还需要一大笔的经费。医疗机构的大部分人员仍然把着眼点置于能创收、经济效益好的科室上;对具有良好的外部效益,公共性较强的服务,由于其不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被忽视。

  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认识状况仍需改善   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救治医务工作者,仍然有部分人员不知道应急预案,不了解传染病防治法的具体内容;医疗救治知识掌握不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认识不够。因此,加强人员培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仍是必须的。

  3?3   软硬件建设不够均衡,投资比例失调   近几年对于医疗救治机构的硬件建设力度大大加强,调查显示改善很明显。但是人才培养,人们意识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资金及政府支持。统计结果显示,基层医院人才队伍与综合医院相比差异明显,而基层医院往往是突发事件和医院救治任务的前沿阵地,所以基层医院医疗救治建设更需要进一步加强〔4〕。

【】
    〔1〕 张艳春,吴群红,郝艳华,等.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医院管理,2006,26(3):42-45.

  〔2〕 吴群红.SARS危机的启示—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势在必行[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8):6-7.

  〔3〕 National Electronic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 Working Group.National Electronic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NEDSS):A standard based approach to connect public health and clinical medicine[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Practice,2001,7(6):43-50.

  〔4〕 Fitch J P.Technology Challenge in Responding to Biological or Chemical Attaches in the Civilian Sector[J].Science,2003,302(5649):1350-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