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伏炜,马现仓,高成阁

【摘要】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为抑郁症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符合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且HAMD17项测评总分≥18分,年龄<35岁的门诊患者作为病例组,共73人;选取与之匹配的8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评。结果 ①男性在父亲因子FF2(惩罚、严厉)和FF5(拒绝、否认)和母亲因子MF1(情感温暖)、MF2(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女性在父亲因子FF1(情感温暖)、因子FF2(惩罚、严厉)和因子FF5(拒绝、否认),母亲的MF1(情感温暖)因子和MF3(拒绝、否认)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抑郁症发病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抑郁症;父母教养方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A controlled study o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olesc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nd the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adolescents, and to provide objectiv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epressive disorders. Methods  A total of 73 depressed patients were chosen as the disease group, with a control group of 81 healthy persons of similar age, sex, education level and civil status. The depressed patient must meet depressive episode unipolar criteria and HAMD scores were more than 18. Results  In males, the scores of father penalty and rejection factors and mother emotional warmth, and over?protection and over?involvement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normal group. In females, the scores of father emotional warmth and penalty and rejection factors and mother emotional warmth and rejection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normal group. Conclusio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tiology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KEY WORDS: depression;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公众健康、引起严重的功能损害以及巨大的社会负担的疾病 [1?3]。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世界平均每年约有11.3%的人患抑郁症[4]。目前,抑郁症的病因仍不清楚,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的现象,有学者提出抑郁症的发生和早年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国内外普遍的观点认为父母低温暖、低情感、低理解与高惩罚、过分严厉等不良教养方式与抑郁症发生关系密切。而“过度偏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观点不一致。本文通过抑郁症患者的早期父母教养方式与发病间的关系研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为抑郁症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有关抑郁发作诊断标准且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中17项测评总分≥18分的门诊患者作为病例组,共73人,其中男37人,女36人,年龄<35岁,平均年龄(25.50±6.09)岁;同时选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和病例组相匹配且HAMD17项测评总分≤7分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共81人,其中男41人,女40人,平均年龄(24.07±4.40)岁。病例组和对照组各项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标准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 EMBU)、HAMD作为测量工具对两组进行测评。EMBU包括父亲6个因子:FF1(情感温暖)、FF2(惩罚、严厉)、FF3(过分干涉)、FF4(偏爱被试)、FF5(拒绝、否认)、FF6(过分保护)及母亲5个因子:MF1(情感温暖)、MF2(过分干涉、保护)、MF3(拒绝、否认)、MF4(惩罚、严厉)、MF5 (偏爱被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一般资料应用卡方检验,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分根据其资料特征进行均数比较用t检验,对部分不符合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的数据选择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男性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父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的比较  男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FF2)、父亲拒绝、否认因子(FF5)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MF1)、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因子(MF2)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男性抑郁症患者父亲的高惩罚、高严厉和高拒绝、否认,母亲的低温暖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这些教养方式对男孩子的成长有不利影响(表1、表2)。

  2.2  女性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父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的比较  女性病例组的父亲因子FF1(情感温暖)、因子FF2(惩罚、严厉)和因子FF5(拒绝、否认),母亲的MF1(情感温暖)因子和MF3(拒绝、否认)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父亲的高惩罚、严厉拒绝,母亲低情感温暖、低理解、高拒绝对女子成长有不利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易患抑郁症(表3、表4)。

  表1  男性病例组和对照组父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的比较(略)

  Table 1  Comparison of EMBU factors in male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表2  男性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父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的比较(秩和检验)(略)

  Table 2  Comparison of EMBU factors in male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表3  女性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父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的比较(t检验)(略)

  Table 3  Comparison of EMBU factors in female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表4  女性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父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的比较(秩和检验)(略)

  Table 4  Comparison of EMBU factors in female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父母持有温暖、接纳、爱护的态度,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在乐观、自信的环境下生活,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格。反之,父母对子女缺乏理解,使子女缺乏安全感,失去对周围环境的信任,产生无助感、孤独感。父母对孩子惩罚、过分苛刻和严厉,易使子女产生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谴责[5]。长此以往,子女常会产生无价值感、无能力感、被忽视感、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6],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久之,长期的负性事件的积累就会产生抑郁情感[7]。本项研究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父母亲的过分干涉因子和过分保护因子方面,除男性组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分爱护因子(MF2)外,其余无显著性差异。国内唐登华等[8]研究得出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其父母子女是缺乏温暖理解、干涉保护,而过多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王高华等[9]研究提示与正常对照相比,有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其父母亲对待子女均缺乏温暖理解、过多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手段,而干涉保护方面与正常组无差别。本项研究和王高华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和中西方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我们国家的父母亲往往认为过分关心和过分保护是对子女的爱,因此,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行为无可厚非。孩子也不会受到周围同学、朋友的嘲笑和歧视。但是在西方,父母过度保护被认为是一种不良教养方式。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控制、拒绝和缺少情感温暖的养育模式与抑郁障碍的发病有关,是抑郁障碍发病的重要的心危险因子 [10]。西方社会青少年崇尚独立,父母的过度干涉容易使他们产生无能感,容易遭别人的嘲笑,因此,会产生负面影响,会导致孩子成年以后社会技能损害,形成过分依赖的人格特征,是抑郁症的易感因素之一[11]。不同性别的研究显示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和否认行为在男性的成长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值较高,要求也较女儿严格,因此责罚相对较多一些,缺少沟通。在母亲的各因子中,病例组倾向于低情感温暖和过多的干涉、过多的保护。这也说明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母亲的爱与关心,需要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又惧怕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分爱护,这些可能是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成熟的心理反映。在女性抑郁症患者中,发现母亲的拒绝、否认(MF3)对其影响较大。按精神分析的观点,父母会有意无意的对异性子女更加偏爱。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种观点。    由于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的不同,“过分干涉、过分保护”这些在西方被普遍看作负性的教养方式,在我国青少年中并不都如此,或许还是保护性的因素。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关于“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因子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1]殷大奎.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1):4?5.

  [2]张明园. 二十一世纪中国精神医学的思考 [J]. 上海精神医学杂志, 2000, 12(1):1?2.

  [3]肖世富,严和骏. 中国抑郁症的社区服务 [J].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2000, 16(8):474?476.

  [4]肖世富. 抑郁症的中国社区康复模式 [J]. 中国临床康复杂志, 2002,17(6):2513?2522.

  [5]茆正洪,谭钊安,曾彦英,等.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13(6):420?422.

  [6]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 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3):208?209.

  [7]卓东炳,许勤伟,王运策. 父母教养方式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 [J]. 海南医学, 2002, 3(2)15?17.

  [8]唐登华,潘成英,漆红. 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7):468?470.

  [9]王高华,唐记华,王晓萍,等. 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相关性研究 [J]. 中国行为医学, 2006, 15(2):123?124.

  [10]Rojo?Moreno L, Livianos?Aidana L, Cervera?Martinez G, et al. Rearing style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ulthood: a controlled study in a Spanish clinical sample [J].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1999, 34(10):548?554.

  [11]Billings AG, Moos RH. Psychosocial processes of remission in unipolar depression: comparing depressed patients with matched community controls [J].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85, 53(3):31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