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梅毒4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王虹,刘兵 ,鲍志渊,武斌 李才

【摘要】  目的:探讨有效神经性梅毒的方法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法:以驱梅、抗炎、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采用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综合治疗方案。结果:4例神经性梅毒患者中2例明显好转,2例痊愈。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法可以有效治疗早期神经性梅毒,使其症状完全消失,或痊愈。对于中晚期神经性梅毒能够有效改善神经症状,使病情好转,减轻后遗症。

【关键词】  神经性梅毒.中西医结合疗法;脊前动脉闭塞;脊膜脊髓炎;梅毒性视神经炎


     梅毒在我国再次流行已近二十年,神经性梅毒的报道日益增多。梅毒螺旋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产生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脊膜梅毒、脑膜血管梅毒、脊髓痨或麻痹性痴呆,造成不可治愈的终生疾患。对于神经性梅毒治疗,所见报道仅局限于单一的抗生素驱梅,控制感染,缺乏系统性综合治疗方案。为了更有效地治疗神经梅毒,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近年来我们对4例早期神经性梅毒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系统性治疗,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例神经性梅毒患者中2例为脊髓损害,2例为视神经损害。 例1 患者男,38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伴大小便障碍逐渐加重半月余,双下肢瘫痪1周而入院。入院体检:双足跖部对称性、棕黄色、扁豆大椭圆形斑疹,边界清,边缘有袖口样脱屑。头顶及颞部脱发呈虫蚀状。双下肢肌力Ⅰ级,张力低。第8胸椎平面以下痛觉迟钝,双侧Chaddock征(+)。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32(+),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脑脊液(CSF)常规检查:细胞总数40×10 6 .L,蛋白0.835g.L,CSF RPR1:2(+),CSF TPPA(+)。临床诊断二期神经梅毒———梅毒性脊前动脉闭塞[1] 。

    例2 患者男,37岁。因双下肢无力伴排尿困难、便秘1年而入院。入院体检:双下肢肌力4级,双腱反射、踝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Oppenheim征、Rossolimo征,Gordon征均阳性,第6胸椎水平以下感觉减退。脊髓核磁共振成像示脊髓蛛网膜炎。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1:128(+),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胞总数98×10 6 .L,蛋白0.65g.L,CSF TPPA(+)、CSF FTA-ABS(+)、CSF TRUST1:4(+)。临床诊断:梅毒性脊膜脊髓炎。

    例3 患者女,59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周而入院。该患者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眼视物不清,伴眼前黑影飘动,视力减退,逐渐加重。入院体检:双手掌及足跖部见多个椭圆形、扁豆大、红棕色斑疹,边界清,边缘有袖口样脱屑。躯干、四肢近端见密集、对称、扁豆大、淡褐色暗斑疹。眼科检查:右眼视力4.8,左眼视力4.8;瞳孔对光反射略迟钝;眼底散瞳后可见双眼视乳头充血,边界不清,呈松散的绒毛状,视网膜静脉扩张,视乳头周围有出血,可见数处棉绒斑。荧光眼底造影结果提示双眼视神经炎;视野检查:双眼视野呈向心性缩小。入院实验室检查:血TPPA(+),RPR1:128(+);脑脊液常规检查无异常改变;CSF TPPA(+)、CSF RPR1:1(+)。临床诊断二期梅毒合并梅毒性视神经炎[2] 。

    例4 患者男,55岁。因自觉双眼前有亮点,双眼下部视野缺失而入院。入院体检:双手掌见数个黄豆大褐色红斑,表面有轻度角化、脱屑。眼科检查:视力右眼4.8,左眼4.8;视乳头呈橘红色,边缘不清,视野缩小,双眼视乳头水肿。入院实验室检查:血TPPA(+),RPR1:128(+);脑脊液常规细胞总数20×106 .L,蛋白0.60g.L,CSF TPPA(+),CSF TRUST1:2(+)。临床诊断二期神经梅毒伴视神经损害。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性治疗的方案,总的治疗原则为:驱梅、抗炎、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2.1 驱梅 给予水剂青霉素G钠560万u静脉滴注,每6h1次,每日4次(2240万u.d),连续用药15d;间隔2周,重复1个疗程(例1)或给予苄星青霉素G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周(例2、例3、例4)[3] ;同时给予口服盐酸米诺环素100mg,每日2次,共15d [4、5] 。

    2.2 抗炎治疗 给予强的松30~60mg.d,晨起1次口服或地塞米松10mg.d静脉滴注,视病情好转后逐 渐减量至停药[6~8] 。

    2.3 营养神经 给予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 12 500μg,肌肉注射,均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三磷酸腺苷20~40mg,辅酶A50~100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

    2.4 扩张血管 给予尼莫地平(例1、例2)或烟酸片(例2、例3)100mg,每日3次口服。

    2.5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急性期给予清开灵注射液4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10次为1疗程;后期给予脉络宁注射液10~30ml,或复方丹参注射液6~8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3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神经梅毒结果

    4 讨论

    梅毒螺旋体从初疮向全身扩散之际,已穿透血脑屏障或由魏尔啸-罗宾(Virchow Robin)隙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梅毒螺旋体以其粘多糖酶为受体,与血管内壁细胞膜上的透明质酸酶相粘附,分解后者的粘多糖,以供给自己合成螺旋体荚膜。粘多糖是血管支架的重要基质成分,被梅毒螺旋体分解后,血管壁即受到损伤破坏,从而引起血管的塌陷,造成闭塞性动脉炎、动脉内膜炎、动脉周围炎、动脉瘤等,使远端供血不足。梅毒螺旋体感染产生的炎性细胞浸润、水肿,更加重局灶性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神经细胞的萎缩脱失、髓鞘断裂、轴突破坏,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肥大或萎缩,主要是继发于上述闭塞性动脉炎等造成的远端供血不足 [9] 。目前神经梅毒推荐的治疗方案仅为抗生素驱梅治疗。中所报道的神经性梅毒的治疗也仅限于此。神经梅毒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提示,单纯采用抗生素的驱梅治疗方法,不足以有效地控制及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促进其功能恢复。有必要探索出神经梅毒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减少其后 遗症的发生。为此提出了以驱梅、抗炎、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原则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案。

    为了彻底清除脑脊液中的梅毒螺旋体,采用联合驱梅方法,即水剂青霉素G与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应用,同时给予清开灵注射液以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盐酸米诺环素具有良好透过血脑屏障的性能[5] ,在脑脊液中可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梅毒螺旋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主要引起脑脊膜炎(常伴有视神经和听神经损害)、脑膜血管病变(包括脊膜脊髓炎和脊髓血管病变)、脑实质损害(麻痹性痴呆、脊髓痨)等。驱梅的治疗目的是清除梅毒螺旋体、终止疾病的进展,但不能逆转既往的神经损伤[10]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可以有效的缓解炎症、消除水肿、保护神经系统、减轻及避免其损伤,同时也可以避免吉海氏反应的发生;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以及扩血管药物尼莫地平或烟酸片的应用,可以营养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或减轻神经的损伤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6、7] ;为了进一步改善微循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给予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中药制剂脉络宁或复方丹参注射液[6~8] 。2~4个月的治疗后,4例患者血清RPR TRUST)均下降2个滴度以上,CSF、RPR(TRUST)均转为阴性。伴有视神经损害的2例患者痊愈,伴脊髓损害的2例患者明显好转。视神经损害主要发生在早期神经梅毒的脑脊膜炎期,早期、适当、有效治疗后症状可以完全消失甚至痊愈。伴脊髓脊膜血管改变的神经梅毒属于中晚期,治疗后症状会有所改善,使病情好转,但会遗留缺血梗塞所致的皮质功能损害 [10] 。

    综上所述,采用上述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治疗早期神经梅毒,使其症状完全消失,甚至痊愈。对于中晚期神经梅毒能够有效改善神经症状,病情好转,减轻后遗症。

【文献】
  [1]王 虹,马旭琳,刘 兵,等.二期神经梅毒—梅毒性脊前动脉闭塞1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3):154.

[2]王 虹,鲍志渊,刘 兵,等.二期眼梅毒合并梅毒性视神经炎1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3):181.

[3]韩国柱,蒋明军,张心保.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 皮肤科杂志,2000,33(3):205~207.

[4]施 辛,张秉正,包仕尧,等.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与处理(二)[J].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4):280~282.

[5]De Maria A,Solaro C,Abbruzzese M,et al.Minocydine for 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 in patients abbergic to penicillin[J].N Eng1J Med,1997,337:322.

[6]孙美珍,赵爱社,郑淑锋,等.脊前动脉闭塞综合征(附15例)[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4):338.

[7]王海林,夏德昭.视神经炎的治疗概况[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16(1):2~3.

[8]李志英,余杨桂,黄仲委,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6,14(1):3~4.

[9]施 辛,张秉正,包仕尧,等.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与处理
(一)[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3):205.

[10]吴志华,樊翌明.神经梅毒的研究进展与现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