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袁精玉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药方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中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辅料炮制,对药效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炮制,消除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提高药方疗效,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满足药方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中药;炮制;方剂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而中医运用中药又常常是组成复方应用,药物的炮制方法通常根据组方的需求而定。饮片质量的好坏对方剂的疗效有直接的影响。由于药方对方中药物的炮制要求常用脚注方式标明(亦有直接冠以炮制品名的)或在用法中予以说明,这样就把炮制与药方的疗效紧密结合起来了。本文主要从4个方面来阐述中药炮制对药方的影响,以供。

    1 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方中有的药物某一作用不利于治疗,往往影响全方疗效的发挥,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病情的需要。

    1.1 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 有的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会因药物某一作用与证不符,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效,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如干姜,其性辛热而燥,长于温中回阳,温肺化饮。在四逆汤中用干姜生品,取其能守能走,力猛而速,功专温脾阳而散里寒,助附子破阴回阳,以迅速挽救衰微的肾阳。在小青龙汤中,用干姜生品,是取其温肺化饮之功,且能温中燥湿,使脾能散精,以杜饮邪之源。在生化汤中则需用炮姜,这是因为生化汤主要用于产后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等。因产后失血,血气大虚,炮姜微辛而苦温,既无辛散耗气、燥湿伤阴之弊,又善于温中止痛,且能入营血助当归、炙甘草通脉生新,佐川芎、桃仁化瘀除旧;若用生品,则因辛燥,耗气伤阴,于病不利。

    1.2 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某些药方中的主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为了趋利避害,可在方中加入某种辅助药物,但它并不直接起治疗作用,而是制约主药的不良反应。如调胃承气汤为治热结阳明的缓下剂。方中芒硝、大黄均系大寒之品,易伤脾阳,又因二物下行甚速,足以泄热,方中用甘草不是泻火解毒,而是为了缓和大黄、芒硝速下之性,兼顾脾胃,所以甘草原方要求炙用,取其甘温,善于缓急益脾之功。

  2 提高药方疗效

    在成方中各药究竟选用什么炮制品是由药方的功效而定的,临床应用时,遣方用药和炮制品的选用又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为了确保临床疗效,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对中药的炮制。

  2.1 增强方中药物的作用 要达到此目的,就须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使有效物质易于溶出或利于保存,并调整其药性,发挥各自的擅长。如三子养亲汤中的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均需炒爆。中医认为治痰以顺气治标,健脾燥湿治本;但气实而喘者,应以顺气降逆治本,治痰为标。三子养亲汤的适应证恰好是气实而喘,痰盛懒食,故本方的功效是降气平喘,化痰消食。紫苏子炒后辛散之性减弱,而温肺降气作用增强,其降气化痰,温肺平喘之功明显;白芥子炒后辛散耗气的作用有所缓和,温肺化痰作用增强;莱菔子炒后由升转降,功效由涌吐风痰而变为降气化痰,消食除胀。方药均与病证相符,可使全方降气平喘,化痰消食作用增强。

    2.2 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方剂综合疗效 这主要是通过净制工序来解决。如山茱萸的核、金樱子的毛核、巴戟天的木心、黄柏的粗皮(栓皮),均非药用部分,而且所占比例较大,若不除去,则势必使该药在方中的实际比例缩小,不能发挥全方作用。如二妙散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是治疗湿热下注的基础方。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是主药;苍术苦温,燥湿健脾,既祛已成之湿,又杜湿邪之源。方中黄柏若不除去粗皮,就等于减少了黄柏的实际用量。这样,全方燥湿之力虽强,但清热之力不足,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还恐有湿热未去,热邪反增,就有化燥伤阴之虞。

    2.3 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由于组成药方的中药常常对多个脏腑、经络有作用,但病人通常又并非各个部位都发生病变,临床上有时就嫌其药物作用分散,甚至对未病部位产生不良反应。为了使药物集中在病变部位发挥疗效,常常加入辅料炮制,使其对病变部位的作用增强,而对无关部位的作用减弱。这样既能突出方剂对相关脏腑的作用,又不影响其他无关的脏腑。方剂通过药物的配伍,虽然归经不是各药的简单相加,但方中药物归经的变化对全方的作用是有明显影响的。如缩泉丸,方中的益智仁入脾、肾经;山药入脾、肺、肾经;乌药入肾经,兼入脾、肺、膀胱经。益智仁盐制则入肾经,为方中君药,具有温肾纳气,固涩小便的作用。3药合用,温肾祛寒,健脾运湿,使全方作用侧重于肾,兼能顾脾。肾气足,则膀胱固,同时健后天之脾又可益先天之肾。故该方的主要功效是温肾缩尿,常用于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

    2.4 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疗效 中药通常是一药多效,但在药方中并不需要发挥该药的全部作用。如麻黄在麻黄汤中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故原方生用并要求去节,取其发汗平喘作用强;在越婢汤中,用麻黄意在利水消肿,故生用而未要求去节,取其利水而性兼发泄之功;在三拗汤中,麻黄主要起宣肺平喘的作用,故原方注明不去节,取其发散之力不太峻猛,若表证不明显者,临床常用蜜炙麻黄,不仅增强止咳平喘之功,而且可以减弱发汗之力,以免徒伤其表;若为老人和小儿,表证已解,喘咳未愈但不剧烈,可考虑用蜜炙麻黄绒,能达到病轻药缓,药证相符的要求,可避免服用麻黄后引起小儿烦躁不安或老人不眠等弊端。柴胡在小柴胡汤中宜生用,且用量较大,取其生品气味俱薄,轻清升散,和解退热之功;在补中益气汤中,柴胡升阳举陷,但用量宜小,取其轻扬而升或助它药升提之功;在柴胡疏肝散中,柴胡以醋炙为宜,其升散之力减弱,而疏肝止痛之力增强。由此可见,药物通过恰当的炮制,因作用重点的变化,使全方的功用有所侧重,对病人的针对性更强,有利于提高药方的疗效。

  3 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

    若组成药方的药物不变,仅在药物炮制加工方面不同,也会使药方的功用发生变化,改变部分适应证。如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下焦兼有湿热者,宜以生地易熟地,以免过于滋腻恋湿,知母生用存其苦味,虽然质润,不致恋湿,黄柏生用,取其苦寒之性,能清热降火而燥湿,还可适当加重茯苓、泽泻用量;若纯属阴虚火旺者,则知母、黄柏宜用盐制,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阴降火作用,泽泻亦宜盐制,取其泻热力强,且利尿而不易伤阴,并宜减轻茯苓、泽泻用量。又如白虎汤是张仲景治伤寒邪入阳明,由寒化热证之方。由于寒邪容易损阳也易伤中,所以立方用药都要注意保存阳气,顾护脾胃。方中石膏、知母足以泻热,用甘草之目的不是清热泻火,而是顾护脾胃,防止石膏、知母大寒伤中,故原方要求用长于补脾益气的炙甘草。吴鞠通用白虎汤治太阴温病,则改炙甘草为生甘草,并加重用量。因为温病开始就是感受热邪,热邪容易伤阴,并且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胃经脉相通,致使肺胃同病,其热邪更甚,且多有伤阴现象。用生甘草既可增强泻热作用,又有甘凉生津,兼和脾胃之功,故在同一方中,炮制品的选用有所区别。

    4 满足药方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由于剂型不同,其制备方法也不同,故对药物的炮制要求亦异。汤剂通常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配方。有些药物如黄芪、延胡索等,在汤剂中多要求蜜炙和醋制,若制备黄芪注射液、延胡索乙素片等,则可直接用生品提炼出有效成分。川乌、附子等在汤剂或浸膏中,要加热煎煮,故可直接用制川乌、附子配方,但用于丸剂,因是连渣服用,又不再加热,故需将制川乌、附子用砂烫至体泡色黄,称为炮川乌、炮附子。一方面利于粉碎,更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半夏在不同制剂中,炮制要求也不一样。如藿香正气散中的半夏,若作汤剂,用常规炮制的半夏即可;藿香正气丸中,炮制半夏时则要严格控制麻味;藿香正气水中,则用生半夏疗效更佳。这是因为半夏的有效物质能溶于水,而有毒物质难溶于水。由于汤剂作好后通常不过滤(或一层纱布过滤),汤液中常混有少量半夏粉粒,若用生品,则刺激咽喉。丸剂是连渣服用,若用生品,不但不能镇吐,反而有可能致吐。藿香正气水是用渗漉法制备,不会将半夏粉粒带入液体中,用生半夏不但减少了炮制工序,而且有效物质保留更多,疗效更佳。

    总之,中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辅料炮制后,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提高药方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