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胃关系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薄文斌 石岩 时间:2010-07-12

【摘要】  脏腑相关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胆胃同为六腑,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生理上相互影响,病理上互为因果。明确其生理、病理关系对于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胆胃同病,多以口苦或呕苦、咽干为主要临床表现,胆胃同治就是要利胆和胃,佐以清热消导。

【关键词】  胆 生 胃 理学 胆 病理学 胃 病理学 脏腑相关 胆胃同治

   脏腑相关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消化系统疾病中,除了脾与胃、肝与脾、肝与胃的关系外,胆与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生理上二者相互影响,病理上互为因果。对胆胃关系展开讨论,有利于基本理论的深化及临床疗效的提高。现就胆胃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及症状学表现、治则结合临床论述如下。

    1  胆、胃的生理特点

    1.1  胆的生理特点  《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这一论述揭示了包括胆在内的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即主要应以“藏而不泻”为主要表现。此外,华元化曰:“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胆与肝互为表里。对于胆的气机生理的论述,《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对此,李东垣的解释是:“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不一而起矣。”这里主要强调胆在气机关系中升的一面,认为胆气的升发应当独占鳌头,预示着生气的健旺。胆味苦,但生理情况下不应得以表现,可能与“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有关。人们常用胆量一词来衡量一个人的勇气,这应当与胆的决断功能有关,生理情况下胆可以为将军的谋略做出合理的判断。

    1.2  胃的生理特点  《灵枢·本输》曰:“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素问·五脏别论》曰:“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后世的脾胃学说为脾胃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胃为六腑之一,腑以通为用,体现在胃尤为明显,从胃的气机运行上亦可以得到证明,胃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胃功能的正常进行必须以通降为前提,基于这一点,又可以推断出胃的喜恶,即喜凉润而恶燥[1]。叶天士对胃功能的认识尤为贴切,他在提出胃喜凉润通降观点的同时,也将脾与胃的区别开来,为后世治疗胃病提供了。

    2  胆胃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

      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天有生长化收藏,人有生长壮老已,取决于胆意味着一个循环的开端,胃亦在十一脏之内,也要有生气,这里的生气代表着生机,是功能正常的保证。胆气春升保证了胃通降功能的顺利进行。胃者六腑之海,是加工水谷精微的所在,决定了全身各脏腑的功能与状态[2]。鉴于此,脾胃为后天之本为历代医家所尊崇。生理上,胆与胃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仅就胆胃而论其关系,似乎有些苍白,我们不妨将与水谷纳运关系密切的肝、胆、脾、胃综合分析,这样就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了。肝胆在气机上以升发为主,然而,既然没有独阴、独阳,也就没有独升、独降。从体用上来讲,肝体阴用阳,治疗肝病只要把握了这一点,明肝体,识肝用,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胆为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静而为阴,胆又主升发,动而为阳,因此,肝胆虽为表里,但生理特点上存在着阴阳互根的相似性。脾胃亦是一对表里关系,简言之,即燥湿相济、纳运相得、升降相因[3]。因此,从人一身的气机来看,则脾主升,胃主降,肝胆有升发之意;从五行属性来看,则肝胆属木,脾胃属土,木以疏土,免生壅滞。

    3  病理情况下的胆胃关系

      病理情况下,胆的升发不足则诸脏皆虚,即初始环节受到影响,生机不足。反之,胆的各种原因诱导下的升发太过势必导致胆气上溢,胆味为苦,故尔口苦。胃虚则不纳或纳而不腐,或少纳而气上逆;胃实则从燥化,大便难。胆与胃在病理状态下相干性的经典论述为“邪在胆,逆在胃,胆溢则口苦,胃气上逆则呕苦汁”。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邪在胆,证明胆病可能为原发,逆在胃,说明胃病可能为继发,即包含了先后顺序的“胆胃同病”。其二,仅有邪在胆,则只以口苦为表现,仅有逆在胃,则以呕吐为表现,倘若二者相干,则以呕苦为表现。其三,本句论述交代了胆胃同病,胆升太过,胃失和降的发病机理,也交代了相关的症状。《内经》中又有“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的记载,王冰注:“食亦者,谓食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也。”症状上类似于二阳病传为风消的表现。综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胆胃同病在发病机制上可以由胆及胃,亦可以由胃及胆,或是胆胃同时发病。

    4  胆胃病理关系的症状学表现

    4.1  必要症状  口苦或呕苦为胆胃同病的必要表现。胆味为苦,口苦是谓胆瘅病,遇胃气上逆而呕苦,这是症状的进一步加重。大多数患者在口苦的同时往往还伴有口干或咽干,口干、口苦为不可分割的一对症状。有的患者精确地描述出了干的部位,如口腔靠后的部位,即“咽干”。由此,笔者不得不钦佩古人识证的准确性,因“胆者,咽为之使”,又“咽胆相应”,故而“咽干”更为精确。若在口苦、咽干具备的情况下,再加以目眩,则符合少阳病的提纲,而这样的人群本身就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属小柴胡汤证无疑。当然,遇到此类症状还需结合临床,做到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4.2  其他症状  《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逆不能从其道,故不得卧”。又有“不得正偃者,胃中不和也,真气上逆,故口苦口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可见在口干口苦的同时,还伴有嘈杂不得卧的临床表现,多由气逆而致。这时,患者往往描述夜间睡眠不佳,且不得仰卧,仰卧就会胃脘嘈杂,吐酸呕苦,变换成侧卧位会好一些等等。

      因胆主决断,胆病则决断失司,即“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对于这样的“数谋虑不决”的患者,笔者接触多例,略有体会,此类患者精神负担重,以致于近似强迫观念,很小的一件事情就会将其困扰多时,犹豫不决,左右不定,甚至于没完没了。

      此外,对于胆胃同病的患者,往往也可以定其病名为嘈杂、胃痞、便秘等,可见,烧心、胃脘胀满、大便难也可以作为其临床表现之一。

    5  胆胃同病的

      胆胃同病的治疗必然要求胆胃同治。具体来说,就是要利胆和胃,佐以清热消导。“利”和“疏”是有区别的,“利”强调因势利导,胆之势在于升发,故当以促其升发之气为利胆的标准,常用药物如柴胡、茵陈、金钱草、生麦芽等。和胃强调胃的通降及胆胃气机的和谐,应当根据不同的病机,采用不同的药物,宗胃以通降为用,故尔和胃的药物可选用如厚朴、枳壳之类。清热强调其佐使的地位,即李东垣提出的“以小苦通之”,然而,苦燥伤阴,又胆胃同病的患者多有热象,因此,笔者认为,应以酸苦并用,采用酸苦泻热的方法为妙,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芩,白芍、乌梅。消导之品可促进胃的通降,通降有序则邪不致扰胆。此外,湿在胆胃同病的发病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且多为湿从热化,治法应以燥湿、渗湿、利湿为主导。无论如何,总的原则还是围绕着胆胃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气机的和调为要务,否则,胆不升则胃不降,胃不降则胆亦不升,以致气机逆乱,祸不旋踵。

      综上,胆胃关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比较有特色且极具研究价值的一对关系,合理地认识胆胃同病,正确地运用胆胃同治,必将会提高临床上诊治这一类疾病的水平。

【】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59:478-502.

[2]钱澄渝,邵文全.中医脾胃学说中消化功能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2):3-4.

[3]任应秋点校,张元素著.医学启源[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