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不同HBeAg的中医辨证分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姜广鑫 孙燕辉 时间:2010-07-12
  我国属于HBV(乙肝病毒)感染高发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约有1.2亿人成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全国现有慢性肝炎病人30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5年发生率约16%,肝硬化的五年存活率:代偿期肝硬化为55%,失代偿肝硬化为14%,每年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为30万~50万人,其中50%为原发性肝癌,我国每年用于肝病的医疗费约1000亿元。因此,病毒性肝炎治疗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法都不能保证慢性乙肝病人停药后不再复发,除非病人已达到HbsAg的血清学转换,即HbsAg阴转、抗-HBs阳转。慢性乙肝的防治指南里面提到的抗病毒治疗也只是抑制病毒复制而已,阻断cccDNA的复制,终是无法彻底清除病毒。这就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如何能将我们的传统中医药的作用正确发挥出来?这就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分析。只有尽快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才能对以后的临床工作进行有效的的指导。在治疗重型肝炎中,中医无疑是配合西医治疗,单靠中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应明确中药的作用环节,减少中药使用的盲目性。改善中药剂型,方便患者服用。加强严格规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提供更的证据。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年以来,对554例慢乙肝病人,经反复的临床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不同HBeAg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体会颇深,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按照2000年(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凡合并其他类型病毒包括甲、丙、丁、戊等感染者均排除在外);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1991年制定的《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2  研究对象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554例,其中男356例,女198例,年龄7~67岁,平均(37.23±11.12)岁,患者主诉病程5天~36年,平均(57.36±64.13)个月。e抗原阳性的病人304例(男271例,女33例)e抗原阴性的病人250例(男244例,女6例)。

    1.3  分型标准  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年我院肝病专科对554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其中湿热中阻型145例(26.18%)、瘀血阻络型96例(17.33%)、肝郁脾虚型167例(30.14%)、肝肾阴虚型119例(21.48%)、脾肾阳虚型27例(4.87%),从而发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分型与正虚、邪恋有密切的关系,虚实夹杂者最多,纯虚纯实之证较少。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两个指数间的关系用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情况:表1示,经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各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HBeAg阴性组中肝郁脾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型。偏虚证组分布例数比较,HBeAg阴性组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

    2.2  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和阳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表2示经组间比较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和阳性与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  表2  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和阳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HBeAg阳性组中湿热中阻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型,这与中医学理论认为的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湿热密切相关,而瘀血是其主要病机相吻合,HBeAg阴性组偏虚组中肝郁脾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型。偏虚证组分布例数比较,HBeAg阴性组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这可能与HBeAg阴性的患者大多病史较长(或HBsAg携带史较长)有关,湿热瘀血为其病理基础,继而引起气滞、阴虚、阳虚等病理变化,致使病情迁延难愈,因实至虚,完全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进程。因此HBeAg阴性的患者时应加用疏肝健脾益肾之品,治疗HBeAg阳性的患者时应以清热利湿化瘀之品为主。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机理错综复杂,临床治疗应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分析,正确处理祛邪与扶正的关系:重视各脏腑器官气血的盛衰,适当加以调整。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抓住疾病各阶段的主要矛盾,确定治疗方案。

    目前中医治疗肝炎存在许多问题,虽然在改善症状、提高治愈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缺乏系统规范的对照研究,因此一些经验很难得到普遍认可及推广。而且其具体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需要深化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首先必须明确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演变,辨证分型标准,疗效判定标准等问题,这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分析。在治疗重型肝炎中,中医无疑是配合西医治疗,单靠中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那么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中药的应用应针对西医的薄弱环节,并加强中药药效机理的研究,明确中药的作用环节,减少中药使用的盲目性。加强严格规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提供更的证据。

【】
  [1] 中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S].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2] 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S].中医杂志,1992,33(5):39~40.

[3] 刘泽富,聂清和,主编.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M].第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4] 田庚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诊断和治疗[J].肝病快讯,2004,4:6.

[5] 魏 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长期性与艰巨性[J].肝病快讯,2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