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治法与用药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苏明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糖尿病 中医药疗法 用药分析 综述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医对糖尿病的有许多独特优势,并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为了了解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及用药,我们对2000~2002年核心期刊上发表的40篇相关进行了分析。

    1  背景资料

    1.1  文献分类  共40篇文献,每篇文献中有一基本处方,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者12篇;随症状加减者12篇;只有单一处方,以目前市售降糖西药或中药为对照者17篇。

    1.2  文献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

    1.2.1  西医标准  符合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者13篇;1985年WHO标准者20篇;1990年WHO标准者1篇;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者2篇;其它3篇。

    1.2.2  中医标准  符合1993年《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者37篇;其它3篇。

    2  结  果

    2.1  证型分析  将12篇随证加减文献中的证型按出现次数排序。见表1。表1  证型出现次数 表1中共出现12个证型,在这些证型中以气阴两虚出现次数最多,阴虚及阴虚燥热出现次数次之,表明气阴两虚为临床上的主要证型,益气养阴法为最常用的治则,滋阴清热法亦常应用。尽管在糖尿病的过程中血瘀证贯穿始终,但将其列为单一证型者反而不多。

    2.2  症状及检验指标分析  将11篇随症状及检验指标加减的文献中所列症状及检验指标按出现次数排序。见表2。

    表2  症状出现次数

    症状次数症状次数症状次数多尿6尿酮2蛋白尿1心悸5便干2高血压1口渴5水肿2皮肤瘙痒1善饥多食4头晕2五更泻1肢麻3尿糖不降1便秘1血糖不降3尿赤1视物不清1

    在随症状及检验指标加减的11篇文献中,共列出14种症状和血糖不降、尿酮、尿糖不降、蛋白尿4种需根据化验而定的指标,这些有的是糖尿病本病症状,有些则是其并发症的表现。多尿、口渴、善饥多食这一糖尿病自身症状仍是中医临床上的重要治疗和疗效观察指标。心悸、肢麻等心血管病症状及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亦为大家所重视。表2所示有些可归入中医“证”的范畴,有些则需根据化验结果而定,但随症状及检验指标加减用药也可取得满意疗效。

    2.3  文献中的用药分析  将40篇文献中基本方剂内出现5次以上的中药列入表3;将17篇单一处方文献方剂内出现4次以上的中药列入表4。

    我们将文献中各种药物的使用情况做了统计,以期分析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及用药规律。因表3中所列药物为所有文献方剂中的药物,为减少因随证或随症加减而造成的误差,又将17篇单一处方文献中的用药情况做了统计,将表3、表4前10位药

    表3  全部文献基本方剂中

    单味药出现次数

    药物次数药物次数药物次数黄芪31五味子13知母8丹参25黄连12白术7山药23苍术12黄精7生地黄23山茱萸11人参7葛根22玄参11牡丹皮6地骨皮15枸杞子9三七5天花粉15赤芍药9白芍药5麦门冬15茯苓9

    表4  17篇单一处方文献中

    单味药出现的次数

    药物次数药物次数药物次数黄芪15麦门冬8玄参4丹参12五味子7赤芍药4葛根10黄连12三七4西洋参9苍术6川芎4生地黄8天花粉5山药8地骨皮5

    物进行对比,有8味药物相同且位次仅略有变动。补气药黄芪使用次数最多,山药次之;重用养阴活血的丹参及生地黄、地骨皮、天花粉、麦门冬等养血滋阴之品,葛根生津止渴、升阳,使用也较多,三七、赤芍药、川芎等活血药亦常使用,由此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在此基础上再行加减。黄精、枸杞子、五味子滋肾阴、补肾精、收敛固涩,亦体现了治疗消渴注重肾的中医传统思路。苍术、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以补消渴之气虚,清热药除黄连、知母外使用似乎不多。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并具有明显的个体异质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累及心、脑、肾、眼等诸多器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该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认为其病机是阴虚燥热,病程演变是从阴虚燥热发展至气阴两伤再至阴阳两虚,且迁延日久,变证百出。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血瘀证[1]。通过对近年发表的40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在此基础上再依患者情况加减用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中医药研究的观点,使方药更趋合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我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3.1  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优势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西医也采取个体化治疗方式,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使用不同的药物以及所用药物剂量的个体化,但目前所拥有的药物不足以对引起糖尿病的各种致病因素起到完全治疗作用。对其过程中产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及代谢异常也无法完全控制。尽管目前使用的降糖药物降糖机制不同,但总的来讲无非是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葡萄糖的消耗量;减慢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速度等使血糖得到控制,究其本质还是一种对症治疗。同时不论患者是何因素引起,症状如何,都只能从上述药物中进行选择,其采取个体化治疗的空间相对较小,只能从药物剂量上予以调整。从表1、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辨证还是辨症,中医药的选择余地均较西医大。中医临床上有的将糖尿病分为上、中、下三消[1];有的将其本证分为6型[6],甚至9型[3],在此基础上再行加减,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病因治疗的效果。如血糖不降加石膏、知母;尿糖不降加生地黄、天花粉、乌梅;尿酮加黄连、黄芩[4];尿赤加淡竹叶、车前子;夜尿加菟丝子、益智仁[5];高血脂加山楂、何首乌;高血压加钩藤、地龙[6]等。根据病情施治,对于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疗效肯定。

    3.2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为综合治疗  目前认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引起高血糖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基础上综合多种因素的后果,其中以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与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环节,其次为β细胞本身缺陷[7]。持续高血糖所致蛋白质非酶性糖基化反应及肌醇储备耗竭、多元醇通道开放[8]、自由基生成异常等[3]构成了糖尿病器质性并发症的发病基础,致使血管、神经损害引起诸多并发症。西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主要应用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酮类等药物进行降糖治疗,同时应用降脂药、维生素等,并针对各种并发症予以对症治疗。但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疗效,如长期使用胰岛素有些患者会产生胰岛素耐受,应用磺脲类药物也可出现继发性失效,且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长期服用易对肝肾等引起损害。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许多研究显示,其治疗机制是多方面的,有些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9];有的可对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进行双向调节,使之趋于平衡[10];有的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11];有的可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12]。有资料显示:黄芪、葛根、麦门冬、山药、黄连、地骨皮、地黄、五味子、天花粉均有降血糖作用[13];生黄芪、生地黄等具有降低抗坏血酸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酶含量,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作用[13];枸杞多糖具有保护β细胞[14]并使NIDDM患者红细胞脆性恢复正常的作用[15];葛根、地黄、人参[16]、大黄[9]对高糖状态下的蛋白质非酶性糖基化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黄连[9]、丹参、葛根、芍药、川芎[17]具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作用,可抑制山梨醇生成。丹参可改善循环,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抑制过氧化物的产生;桃仁、红花、水蛭、地龙等均有抗凝、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8]。可见中药具有多种治疗作用,针对糖尿病及其变证同时施治。表3、表4所示用药亦与研究相符,诸药合用,相互补充,同时以不同机制起到治疗作用,并能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通过对中医的分析,也感到糖尿病的中医临床研究中尚有一些问题应当改进,首先前瞻性研究极少,多为回顾性研究和经验,使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上缺乏指导性。其次遣方组药上应结合一些现代药理研究,如人参有降血糖作用而党参则升高血糖;红花对凝血酶原及凝血酶——纤维蛋白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桃仁则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球凝固及血栓形成[18]等等。可见在中药中归为一类者其作用机制也有不同,因此在组方时应以中医理论立法,结合现代研究才能使方药更加。

【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1

2 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77

3 关子安.现代糖尿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9,230?244,248?249

4 邓海清,潘朝霞.金津玉液汤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2):21?22

5 徐佩英,陆灏,张明.益气养阴方治疗Ⅱ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11):20?21

6 朱钦,钭柳芬.中药治疗Ⅱ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继发失效33例.湖北中医杂志,2000,22(6):20

7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13

8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1?218

9 范征吟,叶信莉,夏冰,等.自拟“糖宁Ⅲ号合剂”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5):14?16

10 陆灏,朱宇清,唐静芬,等.三黄煎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等功能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81?283

11 喻嵘,吴勇军,陈大舜,等.左归丸加减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医药科技,2000,7(3):157?158

12 杨锁成,孟杰,胥志才.消渴康泰对大鼠实验性糖尿病防治作用的机理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2):77?78

13 游龙,王耕.影响血糖升降的65种中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5):32?33

14 王玲,张才军,李维波,等.枸杞多糖D对四氧嘧啶小鼠高血糖的防治作用.河北中医,2000,22(2):159?160

15 李维波,王玲,邓学端,等.Ⅱ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脆性与异型率的观察及枸杞多糖对二者的影响.河北中医,2000,22(8):585?586

16 段有金.五种中药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的抑制作用.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4):227?229

17 张家庆.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中药治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4,10(4):245

18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80,900,904,927,1103,1147,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