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韩翠欣 常丽丽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抑郁症;中药疗法;针刺疗法;灸法;综述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症状复杂多样的常见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乏为特征,常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及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1]。其病因及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医学对其仍存在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大、药价昂贵、部分患者对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等诸多问题。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疗效好、副作用少、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因此受到普遍关注。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治疗抑郁症理论溯源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中医认为郁证的发生,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内经》中与抑郁症类似的描述如《灵枢·癫狂》“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素问·通评虚实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种病证与抑郁症有相似之处,相关成方现代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如《伤寒论》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胸满,烦惊……”,认为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肝失疏泄。《金匮要略》涉及此类症状的病证主要有百合病、脏躁等。治以滋养心肺阴血、清热安神为法,百合地黄汤主之。若百合病日久,阴虚内热甚,则口渴明显,应以栝蒌牡蛎散主之。

    把郁证明确作为一种独立病证来论述,始于金元时代。朱丹溪提出了“气、血、痰、火、湿、食”的六郁学说。明代徐春圃指出:“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说明以情志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狭义的郁证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卷之三·郁症论治》中“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指出了郁证的病理演变。《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中“其原总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其症心脾肝胆为多”,简明了郁证常涉及的脏腑。

  2  中药疗法

    中医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或将抑郁症分为虚证、实证两大类;或将其分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气滞血瘀、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若干证型[2,3]。初病因气滞而夹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4]。《证治汇补·郁证》中提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此法既是抑郁症初起的常见法则,也是抑郁症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若病情迁延日久,由气及血,化火伤阴,病及心、脾、肾,多属虚证。治疗则分别采用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补肝肾等法则。著名的中药方剂有: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甘麦大枣汤等。邢协强[5]从肝、心、脾、肾入手治疗老年抑郁症肝失疏泄、痰气郁结者,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尤坤[6]对肝郁脾虚型,采用理气解郁,健脾和胃,方以消遥散加减;熊抗美[2]对于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化湿,柴胡疏肝加甘麦大枣汤加减;全世建[7]认为抑郁症与中医学中的百合病类似,证属心肺阴虚,采用百合地黄汤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

  3  针灸疗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针灸治疗抑郁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观察,取得了可靠的疗效,临床显效率可达75.2%。康波等[8]针刺印堂、百会、大椎、身柱、膻中、巨阙等为主治疗抑郁症,总有效率90%,与西药阿米替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观察到针刺可使患者脑电活动趋于正常。吴北燕[9]认为本病属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故辨证选心、脾、肝三经及任督俞穴行平补平泻手法,针灸并用,取得了较好效果。侯冬芬等[10]用G6805电针仪,电量6V,疏密波型,频率2Hz刺激百会、印堂二穴,与传统针法取百会、印堂、内关、神门捻转补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后者,有统计学意义。

  4  心理治疗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也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强调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郁结不解,徒恃药石,其效不著。因而,抑郁症的治疗必须配以精神的调理。由于抑郁症病因机复杂多样,治疗也要方法灵活,因人而异。心理治疗必须在充分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前提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病期、年龄、文化程度等,选用不同的或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有较好疗效的心理治疗包括人际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交互作用心理治疗和婚姻家庭心理治疗等[11~12]。

    总之,抑郁症多由情志内伤发病,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中药多以疏肝、健脾、益肾、养心、安神为大法;而针灸以取头部及奇经穴位为多,电针疗效较好。但也存在辨证分型不系统、治疗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另外,有关中医药抗抑郁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亟待加强。抑郁症是一种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而致的疾病,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层次的病理反应,多靶点作用的中医疗法对此类疾病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开展中医药、针灸、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必然有广阔的前景。

【】
    [1]张小丽,陈少玫.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07,36(1):60-61
  
  [2]熊抗美,赵志付,刘国.从肝论治抑郁症57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60-61

  [3]许红,王翅楚.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志,2003,22(6):7-8

  [4]冯广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4):55

  [5]邢协强,谢新年. 抑郁症的中医辩证论治[J].医学临床研究,2003,20(7):541-542

  [6]尤坤,张全朋,丁长林.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抑郁症12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1,24(4):107-108

  [7]金世建,张丽君.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山东中医杂志,1999,18(3):134

  [8]康波,张平根,熊生财,等.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6):383-384

  [9]吴北燕.针灸治疗抑郁症[J].四川中医,1996,14(9):53

  [10]侯冬芬,罗和春.电针百会印堂治疗3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6,16(8):23-24

  [11]林惠卿,陈国平,陈择歧,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7):1386-1387

  [12]余菊,罗洁,赵垂红,等.中药配合心理治疗抑郁症举隅[J].贵州中学报,2003,25(1):20-21

  [13]李珑,汪亚珉,杜鹃,等.中药合并心理支持治疗抑郁症55例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