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脾胃学说与升降学说的交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常爱萍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脾胃学说;升降学说

  脾胃学说与升降学说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学习、研究这2种学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有很多重叠和交叉之处,如果把它们汇成两条线,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时有交点甚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是不可分的。简而言之,升降之中见脾胃,脾胃之中寓升降。
    
  1 内容上的交叉
    
  脾胃学说的核心内容———脾胃为人体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之枢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主水谷精微之运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等,无一不与升降密切相关。气机升降可以说是升降学说的灵魂内容,在升降还未引入医学之前,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家们就把界物质的运动变化归于气之升降,所以升降从一开始指的就是气机的升降。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元气之本,李东垣说:“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1] 可见脾胃与气也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那么升降一经引入医学,必定与脾胃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2] 这既属升降学说的内容,又属于脾胃学说的内容,既是对水液在人体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的描述,又是对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论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3] 开始运用气机升降出入的理论解释与脾胃相关的病理变化。
   
  正因为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所以脾胃为病必打破人体升降之和谐;正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病,气血匮乏则必升降无权;正因为脾胃主水谷精微之运化,所以脾胃病则运化失调,升降无序。由此可知,脾胃病必定影响甚或打破人体升降出入的平衡。同样,升降失调也会导致脾胃病。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发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失常,所以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另外,自张元素发现药性升降理论之后,脾胃病的用药又开始受药性升降理论的指导。综上可见,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治则、用药与升降亦是联系紧密、密不可分的。总之,升降学说与脾胃学说在内容上大多是杂糅在一起的。
    
  2 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交叉
    
  脾胃学说与升降学说均起源于《黄帝内经》。虽然《黄帝内经》中并未明言升降和脾胃学说,但是有关内容散见于各篇章之中。《黄帝内经》对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及脾胃病的治疗与预防均有详细论述,同时也论及了有关升降学说的内容,包括升降出入与生长壮老的关系;人体之升降出入,一年四季之气的升降出入,水液在人体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三阴三阳之升降出入;又言及了脏腑生理上升降出入之特性,并用升降出入失常理论来解释病机,在升降出入理论指导下制定治则、治法,用升降出入理论阐发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4]。所以说脾胃学说和升降学说的萌芽时间均是《黄帝内经》时代,亦即春秋战国时期。


   
  到了东汉,张仲景为脾胃学说、升降学说的形成和做出了巨大贡献。《伤寒杂病论》中的许多内容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为“脾胃论”的临床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张仲景强调“实脾”法则的防治功用,阐述了脾胃病的辨治纲要,坚持和胃固本,祛邪不遗扶正的观点。有关升降的内容,《伤寒杂病论》中论及升降失常所致的病证很多,并且张仲景对此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如治病立法顺应脏腑升降之性;知常达变以燮理复杂病证之气机升降;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祛邪方法的实施等。而且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的时候充分运用了《黄帝内经》中升降出入的理论,并且加以发挥。张仲景根据脾胃脏腑升降的特性,制定了脾胃病的治法治则,用气机升降理论来阐释复杂病证之病机、病理,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治法治则,从而用升降学说的理论丰富了脾胃学说在临床证治方面的内容。可见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伤寒杂病论》中,脾胃学说与升降学说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多的交集。
   
  金元时期,由于出现了学派争鸣的鼎盛局面,医家对脾胃学说、升降学说的阐述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充实了脾胃学说、升降学说的内容。脾胃学说、升降学说至此基本形成。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中的张元素、李东垣。张元素的贡献在于发现了药物升降浮沉理论,从而将升降学说与脾胃学说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指导脾胃病的治疗用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可将其概括为:药物运用见升降,治法之中见升降。李东垣则发展、完善了脾胃脏腑升降,认为五脏六腑的升降运动是以脾胃为枢纽,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就会发生种种病证。尤其是内伤病变,多责之脾阳不升。李东垣用升降学说的理论高度概括了脾胃病的病机,即脾胃升降失司,气机失调[3] 。又用脾胃升降的内容充实了升降学说,使脾胃学说和升降学说在内容上呈现一种升降之中有脾胃,脾胃之中有升降的关系。从而使脾胃学说与升降学说高度完美地统一结合起来。
    
  小结 

  脾胃学说和升降学说从《黄帝内经》时代到金元时代的发展过程来看,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张元素、李东垣对其阐述发展来看,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多处交点的,是时而杂糅在一起的,它们的关系则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但是,笔者认为升降偏重理论指导,脾胃偏重临床实践,所以升降学说在脾胃学说有关临床证治的发展过程中,无疑充当了指导的角色,脾胃学说在治疗学方面的发展得益于升降学说的发展。当然脾胃学说的发展也促进了升降学说的发展。总之,二者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交点,关系如此紧密,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
    [1] 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43

  [2]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08-309,73

  [3] 鲁兆麟,陈大舜.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20

  [4] 田养年.升降学说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