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2

【摘要】 综合了大多数综合性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医师,急诊医疗队伍人心浮动,不安心本职工作的现状并认为这是急诊医学的难点和主要矛盾;指出了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急诊医疗队伍人心不稳的危害性;分析了影响急诊医疗队伍稳定性的原因;阐述了固定医师在急诊科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建设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的对策。

 
【关键词】 固定医师 稳定队伍 急诊医学 急诊科建设
 
急诊医学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临床医学专业。1979年它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迄今已20多年,急诊医学在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进步。虽然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用的发展观来审视我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医院急诊科发展得很好,但大多数医院急诊科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笔者认为在我国急诊医学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中,最难解决的是固定急诊专业人员,最难做的是稳定急诊医疗队伍的工作,这是阻碍急诊医学发展的“瓶颈”,是影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1 急诊科医师配置现状
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无论是固定人员还是轮换人员都人心浮动,不安心急诊本职工作,这就是全国大多数综合性医院急诊医师的配置现状。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
1.1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专业固定医师为数不多,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基本上是从内、外等科靠行政命令或“拉郎配”调到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专科、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分配到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他们均未接受过急诊医学专业和急救专科训练。大部分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医师采取各专业科室抽人轮换的方法来急诊工作,由于变动较快,人员不固定,因此不能有效管理,使科内无法进行业务学习、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训等一整套计划,更不用说提高救治水平,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最终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这种“轮换制”即说明了目前这种不得以而为之的无奈,又形成了“没有来的不想来,来了的老想走,走不了的不安心”不良循环。致使急诊医学虽然有科室、有专业,却始终形成不了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使我国的急诊医疗水平一直在低层次上
徘徊[2]。因此,急诊医学专业固定医师的缺乏仍是一个突出的、严重的现实问题。
1.2 急诊医疗队伍人心浮动,不安心本职工作
调到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大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会找各种关系和机会离开急诊科,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出路;分配到急诊科工作的专科、本科生、硕士生会通过考本、考研、考博等途径跳出急诊科,急诊科人才流失严重。即便是各专业科室抽人轮换来急诊的临时人员也都存在着“打短工”、“临时工”的思想,把来急诊科工作看作是一种无耐或是一种煎熬,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没有人心甘情愿来急诊科工作,无论是固定人员还是临时人员。这些情况都给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管理带了许多困扰和紊乱。
2 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急诊医疗队伍人心不稳的危害
2.1 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
搞好急诊工作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其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不可能具有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其最终结果都将是贻误抢救时机而不利于伤病员。
2.2 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主战场,急诊科则是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部门。无论任何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要涉及到人员伤害时,多为急性经过,故也多在急诊首次就诊。没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极大地影响了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也就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由于在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大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轮换来急诊的临时人员也都存在着“打短工”“临时工”的思想,依法执业意识淡漠,急诊的规章制度贯彻不力,急诊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不能紧密衔接,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得不到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系统不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责任制难以落实,因此急诊科是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的高发部门,存在着很多医疗安全隐患。
2.4 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以空前的速度建设了现代文明,全球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着重大变革。人类的寿命在增长,疾病谱在改变,伤特别是陆路交通伤、生产中的意外创伤都明显增多;各种“天灾人祸”如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火灾、天然气泄漏、踩踏事件、犯罪袭击等也接踵不断的发生,对急诊医学提出的要求远较以往更高,不但要求现场快速、准确的处理,快速安全转运,同时要求医院有一支知识全面、抢救技术熟练、反应敏捷的急诊专业队伍,能在接到病人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最大限度减少病死率和伤残率。社会对急诊医学的需求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是急诊医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危重急症、灾难事故、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的挑战,大多数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急诊医疗队伍人心不稳的现状难以完成使命,不仅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
3 影响急诊医疗队伍稳定性的原因
3.1 不能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
从事急诊专业的医师热爱急诊专业,把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视为最大的痛苦。如果一个医院急诊科仅仅停留在只能诊而不能治,仅仅担任分诊转运的功能,那么急诊医师他就会感到专业上没有前途,就不会安心急诊工作。在以分诊、应急和初步急救为主要职能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缺乏能为社会认可的专业,由于急诊专业得不到发展,急诊医务人员就没有自己的真正地位,是医院中的弱势群体。在现行急诊管理体制下的急诊科工作,很多人感到专业发展没有前途,年轻人因学不到技术感到自卑,极大地挫伤了急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试想一个主要以手术手段为显著特征的急诊外科专业,如果让其外科医师放下手术刀,仅仅从事与外科手术无关的病人分诊转运和病人的临时处理,又有哪一个立志在专业上有所发展的外科医师会心安理得安于现状呢?这是一个十分浅显易懂的常识,而我们有些卫生行政部的决策者和医院的管理者往往搞不明白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3.2 急诊医师工作极为艰辛
工作量大和工作时间长,超负荷运转,夜班多,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大,节假日无法安排休息,急诊工作的艰苦性是其它专业所没有的。
3.3 急诊医师工作难度大和风险极高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背景复杂,急诊医生岗位责任重大,易发生纠纷,工作中难度大和风险极高,经常受到酗酒者、吸毒者、精神异常者和地痞流氓的骚扰,被打或被辱骂事件时有发生。
3.4 急诊医师的尴尬境地
在社会公共救助和保险业尚不发达的我国,急诊医师常常面临病情危重而身无分文,或者是身份不明的患者,既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承担费用无法落实的巨大压力,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本意想行善反要倒贴工资,追讨欠费不成功反要急诊医生来赔偿这种状况在少数医院也时有发生。
3.5 急诊医师待遇往往偏低
急诊科普遍福利不平衡,奖金不高,急诊医师待遇往往偏低。急诊科是一个担负处理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窗口,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急诊医生从体力上和精神上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本应得到社会的补偿,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

3.6 急诊医师晋职困难
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没有急诊专业职称晋升体系,急诊医生如要晋升职称必须挂靠其他原专业,而其他专业的评审专家很少涉足急诊医学,他们往往是从自己专科业务的角度来衡量,而忽略了急诊医学的特点和专业的特殊性,急诊医生由于常年脱离原专业,在这种职称评审现状下,急诊医师晋升职称困难。
4 固定急诊医师在急诊科建没中的意义
急诊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和预后。急诊工作的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3]。而搞好急诊工作必须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的建设和提高救治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就无从谈起。急诊医学学科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要和国际急诊医学接轨,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支热爱急诊专业、献身急诊事业的固定急诊医疗队伍,因此急诊人才建设是急诊学科发展的根本。
5 建设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的对策
先进的、的急诊管理制度应当是应当促使医务人员热爱急诊专业,安心急诊工作,献身急诊事业的一种充满活力的制度。而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这种现实,这说明我们的急诊管理体制的确出了毛病,不能不说现行的急诊管理体制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现在已到了不痛下决心改革现行的急诊管理制度急诊医学就不能发展的地步了。实践证明:凡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搞得好的急诊科都是首先解决了急诊医师的固定问题,把稳定急诊医疗队伍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5.1 高度重视固定急诊医务人员的问题
现行的大部分综合性急诊医生的“轮换制”是一种无能力解决固定急诊医务人员,不得以而为之的做法,是一种回避矛盾的做法,必将影响急诊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降低急诊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要改革现行的急诊管理制度,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切实把急诊工作搞好首先就要下决心在急诊科解决固定急诊医务人员的问题,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急诊科医生的固定制度,摒弃急诊科医生的“轮换制”。人命关天,世上再无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要把解决固定急诊医务人员的问题看成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危的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原则。医院应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充实配备急诊科固定人员,确定人员专业配置合理的编制基数。坚决反对口头上说重视,实际上不重视那种言行不一的作风。
5.2 明确急诊医学的范畴,界定急诊科的诊治范围
急诊学科和临床各学科特别是内外学科在专业上互相交叉和互补,这是医学许多专科之间普遍的发展趋势,最高卫生行政部门和最高学术机构应进一步阐明急诊医学概念,弄清楚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明确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界定急诊科与各临床专业科室诊治的范围,规范急诊医学的运行体制和专业范畴,完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确立急诊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加强急诊科的建设,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从事急诊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而并非依靠那些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说三道
四、品头论足的人,政策的制定必须从有利于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有利于急诊医疗队伍的稳定为出发点,这点对于下决心改革现行急诊管制体制的决策者来说,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5.3 做好稳定急诊医疗队伍的工作
5.3.1 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是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使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有所发展。使命感、成就感是金钱和其它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必须明白急诊医师要求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是宪法所赋予他们的神圣劳动权力,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角度讲,任何人都无权予以剥夺。
5.3.2 医院要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根
据医院级别要求建立急诊病房、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最大限度地将部分急诊手术前移至急诊科实施,这是急诊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稳定急诊医学队伍、促进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大力提倡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一体化、ICU与急诊科一体化、创伤救治与急诊科一体化的运行体制。上海东方医院成功实施了创伤救治与急诊科一体化的新运行体制五年多来,充分体现了急诊整体救治特点,大大提高了多发伤、复合伤的抢救成功率,使救治存活率达97.5% ,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达91% ,居全国先进水平。上海长征医院实行危重病、急救医学一体化运行机制近十来年学科建设和专业技术都得到了发展 J。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集临床、教学、科研、出版、培训五位一体,在国内最早建立急诊监护室,率先实行二线急诊模式和多发性创伤的一期,以严重创伤救治、危重病监测治疗、急诊微创治疗、脑复苏、院前—— 院内紧密结合的城市急救体系为临床特色,这是一种全新的进步。在该院急诊科里有一种全新型的医生,他们能够胜任常规的监护室里的工作,又能上各种多发伤的急救手术,还能自己上手术麻醉,也能自己气管插管和各种深静脉的置管。他们是一种“通科加特长”的医生。这些经验值得重视和推广。如果不能开展急诊急救工作,即便固定了急诊医师,也建起了手术室,也难以稳定人心。
5.3.3 政府和医院的各级领导对于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对于他们极为艰辛的工作给予公平的待遇,这是稳定急诊医疗队伍很重要的方面,应理直气壮地为急诊科医务人员排忧解难。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外出学习进修、晋升聘任职称、奖金发放等方面适当向急诊医务人员倾斜,给予特殊对待。真正使热心于急诊医学的优秀人才过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1] 崔华中,邓利芝,陈丽卿,等.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思考与探讨[J].医院管理,2004,24(12):39—41.
[2] 武秀昆.急救中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12):18—20.
[3] 王一镗.急诊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1—5.
[4] 扬兴易,林兆奋,赵良,等.急诊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的运行体制和专业范畴[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1):79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