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恢复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子彦 赵爱泉 时间:2010-07-12

【摘要】  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西医针对运动性疲劳的药物常含有违禁成份,对身体有毒副作用。深入研究中药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机能恢复;中医药疗法

  Abstract:Sports fatigue means the organic physiological course can not maintain its function in a definite level or keep prospected exercise strength. Western medicine always contains forbidden components for such disease, having toxic or side effects. Deep study on TCM’s recovery of sports fatigue has very great practical meaning.

  Key words:sports fatigue;functional recovery;TCM therapy
   
  目前,人们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越来越重视。由于西医中许多药物虽然能提高成绩,消除疲劳,但含有违禁成份,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都转向重视中医中药的作用。

  1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中医学对疲劳的认识是在“整体观念”和“阴阳、藏象、经络、营卫气血”等基础理论指导下,较深刻揭示了疲劳的机理和本质,并对不同疲劳症侯进行辩证分型论治。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疲劳症候,与内伤虚劳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是脏腑功能下降或失调和津血不足,属于一种内伤虚劳,属生理性,功能性,是暂时性的,可自行或通过调养恢复。运动过程一方面耗伤气血,另一方面精神情绪高度紧张致使机体处于一种暂时的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改善的始动环节在于肝的调节能力。气血循环代谢能否与运动相适应,首先取决于肝的自我调解能力。另外,肝调畅情志,能够缓解精神情绪紧张,保证心理状态平衡。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及时消除,随着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增大,耗能伤气致阳气不足而见神疲乏力。进一步,必将导致五脏机能失调,精气血耗损,出现肝脾失调,导致疲劳综合症[1]。

  2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
   
  张世明[2]等将疲劳分为三个类型和九种常见疲劳症,三个类型为:①形体疲劳;②神志疲劳;③脏腑疲劳。九种常见症候:筋肉疲劳酸痛症,关节、骨疲劳证,脾胃功能失调症,肾气不足症,月经失常症,阴虚(液、津亏)证,阴阳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和失眠证。斗力[3]把体力不足基本证型分为气虚型、阴虚型、气血不足型、阳虚型、湿痰型、内盛型、淤血内阻型、食积内停型、气郁不畅型[4],乔玉成[4]认为常见运动性疲劳应分分运动性肾虚(阳虚、阴虚)、运动性脾虚、运动性肝郁、运动性神疲、运动性心血虚、运动性脾肾两虚。各型前冠以“运动性”、后无“证”,强调机体是处于暂时的功能失调状态,以区别于病理性运动疲劳(过度疲劳)。

  3  中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有饮食营养、物理和营养补剂如中药等。从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组成上看,可分为复方中药、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三种形式,从药物的剂型来看,可分为口服、外用和注射三种,应用最广和最具有中医特色的是口服复方中药。现在已经形成中医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辨证施治有四个主要方法:补脾益气法、益肾养阴法、调肝理气法和活血利水法。在防治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对运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运动性疲劳与中医虚损关系密切,不同项目的运动虚损有所不同,例如力量型疲劳以肾虚为主,耐力型疲劳以脾虚为主。运动训练的不同阶段,虚的主要部位和程度也不一样,例如在训练期和比赛期的用药方针就应抓主要矛盾,解决首要问题而有所区别。
   
  运用中药补益药加速疲劳恢复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应立足于合理营养和特殊营养补充的基础上,利用天然的中医补益药调整,使机体保持在最佳状态,甚至在超常状态之中。(2)应重在调整理,以理气、补益立法,以疏为补,寓疏于补。(3)要符合运动专项的要求,不同项目运动后,机体能量代谢的特点不同。(4)适度的原则,不能过量进食某一种药物,以免引起代谢紊乱,破坏机体平衡。[5]。


   
  具有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中药品种繁多,其药理作用可归纳为:(1)增强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如提供冠脉循环血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提高有氧工作能力。(2)调节内分泌功能,如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提高内源性睾酮水平。(3)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4)补充消耗,提高储备。(5)抗自由基作用[6]。

  4  展望
   
  中药复方具有肯定的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在于延缓运动中疲劳的发生,或加速运动后疲劳的消除。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中药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医学宝藏,许多有确切恢复运动性疲劳的药物不列入违禁药品,利用这一优势,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对于促进运动员疲劳的恢复,提高我国运动成绩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药复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今后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研究不同体质、不同项目运动员所致疲劳的特点抗疲劳方略及中医药治法和方药;②研究各期(训练期、比赛期)运动性疲劳的特点、抗疲劳方略及中医药治法和方药;③各种中医治法抗运动性疲劳效果的比较研究,探索最佳治法和方药,④通过以上研究,建立运动性疲劳各证型的诊断标准及理、法、方、药体系,从而建立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机专家系统;⑤抗运动性疲劳通用方与特色方的筛选不同体质、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周期、不同环境条件下所发生的运动性疲劳,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共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筛选出针对其共性的有效的通用方和针对其特殊性的特色方;⑥中药复方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要随着对运动性疲劳机理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从宏观(人群、个体等整体水平)与微观(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探讨中药复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现代药理。

【】
    [1] 鞠宝.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调节机制[J].沈阳学院学报,2004,23(1):25.

  [2] 张世明,叶锐彬,虞亚明,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J].运动医学杂志,2003,22(1):47.
  
  [3] 斗力.中医占本草增力类保健品的立法特色及其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0,9(1):1.

  [4] 乔玉成.关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490.

  [5] 李裕和,罗兴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J].中国临床康复,2003,7(4):650.

  [6] 甄文娟,谢盛.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论治.山东体育科技,2000,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