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低血压46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威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原发性低血压;中医辨证;疗效观察

   成人连续3次测得血压低于90/60 mmHg(12/8 kPa),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又可分为无症状性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无症状性低血压一般无临床意义,症状性低血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低于正常值且头晕目眩、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失眠烦躁、食欲不振、面色萎黄,遇体位变化时,眼前短时间黑矇甚至倾倒,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近5年来采用中医辨证症状性低血压4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8岁,其中15岁~25岁24例,26岁~35岁13例,36岁~45岁6例,46岁以上3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年;按中医证型分,中气下陷型19例,气阴两虚型14例,肾精不足型6例,湿困中焦型5例,肝郁不畅型2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按标准方法测得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 mmHg,且符合《实用中医内》的眩晕诊断标准[1]和《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的原发性低血压诊断标准[2]。

    2   治疗方法

    2.1   中气下陷型

    症见眩晕,遇劳则著,神疲气短,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弱。治宜补脾益气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8 g,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12 g,枳实12 g,当归12 g,陈皮12 g,山药15 g,桔梗10 g,柴胡6 g,升麻6 g,炙甘草6 g。

    2.2   气阴两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精神萎靡,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细弱。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忧思劳倦,饮食不节致耗气伤血引起。治宜补气养血、滋阴润燥,方用四物汤合生脉散加味。处方:党参15 g,麦冬15 g,五味子12 g,生地12 g,熟地12 g,川芎12 g,白芍12 g,当归12 g,葛根12 g,防风6 g 。

    2.3   肾精不足型

    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五心烦热、盗汗少寐,舌红苔少,脉细弦。治宜益肾填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熟地15 g,山药18 g,山萸肉15 g,茯苓15 g,牡丹皮15 g,桂圆肉15 g,龟板15 g,枸杞子15 g,黄精15 g,桃仁12 g,蔓荆子10 g,枳壳12 g。

    2.4   湿困中焦型

    一般病程较长,症见胸闷纳呆,头矇不清,食欲不振,口干口黏,大便不畅或伴有恶臭,舌质红,苔黄厚腻。治宜温通水道,化湿利水,恢复气机升降,方用胃苓汤加减。处方:茯苓18 g,猪苓15 g,泽泻15 g,生白术15 g,桂枝6 g,苍术12 g,厚朴12 g,陈皮12 g,薏苡仁18 g,滑石18 g,车前子18 g,砂仁8 g,白蔻仁12 g,甘草3 g。

    2.5   肝郁不畅型

    症见胸胁胀满,脘腹痞闷,烦躁易怒,手足欠温,善太息,舌质红,苔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畅达气机,方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减。处方:柴胡15 g,枳实12 g,白芍15 g,香附12 g,丹参15 g,川芎12 g,木香12 g,厚朴12 g,陈皮12 g,佛手15 g,甘草6 g。

    以上服法均为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3次饭后服,1 w为1个疗程,治疗1个~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压>100/70 mmHg;好转:多数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压>90/60 mmHg;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压<90/60 mmHg。

    3.2   疗效观察

    46例患者平均服药时间为11 d,其中治愈19例,显效2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

    4   典型病例

    王某,女,25岁,干部。患者因头晕目眩,气短神疲,食欲减退,少腹坠胀,经行量少色淡,时有眼前黑矇半年,加重1个月,于2004年7月2日来诊。自述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经常性头晕,在随后婚检时测得血压82/50 mmHg。西医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间断口服维生素、微量元素效果不明显,血压无变化。婚后上述症状加重,不能正常工作。查血压80/50 mmHg。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证属中气不足,气阴两虚。处方:黄芪18 g,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12 g,枳实12 g,当归12 g,陈皮12 g,山药15 g,桔梗10 g,柴胡6 g,升麻6 g,熟地12 g,川芎12 g,白芍12 g,当归12 g,炙甘草6 g。服7剂后,大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血压94/60 mmHg。守原方继服7剂,诸症消失,血压112/74 mmHg。继以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丸间断调理3个月。半年后随访,面色红润,目光有神,自述已怀孕两月余。

    5   讨   论

    症状性低血压临床多见,西医无理想办法。观察低血压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多见于体质较弱者,有家族遗传倾向,遇劳累、气温较高等诱因时症状和体征明显。中医古籍中无“低血压”病名的记载,根据其表现归入“眩晕”、“虚劳”、“心悸”等篇目中。《景岳全书·眩晕》载:“如今人气禀赋弱者,无论少壮,或于劳倦,或于酒色之后,每忽有耳鸣如磐,或头眩眼黑,倏倾而止者,乃人常有之事。”尽管对于原发性低血压理论上可分为以上5型,但从临床观察,以中气下陷型和气阴两虚型居多,而具体到每一个体,又同时存在多型的复合或交叉,所以,不能孤立或简单地把某一患者归入某一型,应结合临床表现,全面衡量,辨证施治,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

【】
  [1]黄文东. 实用中医内[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45-348.

[2]李宗明. 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