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教研室建设及评价体系的建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韦红卫,韦建宝,周岐江,黄勇平,卢晓茜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研室;教学质量;教学考核

  教研室是直接进行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是学校专业支撑的基础。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抓好教研室建设,就把握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和基础,就能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教学质量就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因此制订合理的教研室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教研室评价工作,是促进教研室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为此,笔者就如何建构高校教研室的评价体系以及如何组织实施教研室评价工作进行如下探讨。

  1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故而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各高校的重视[1,2]。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则是高质量教学的根本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一般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四个子系统[3]。其中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依据,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是教学质量的组织保障。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质量控制的实际操作一般都是通过各级各类的评价来实现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一般由听课制度、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课堂教学信息员队伍、教学信息校园网反馈机制四部分组成,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建立起各自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但是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1.1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学其他环节,如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不够重视;重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较为松弛;对理论课较为重视,对实践教学则重视不够等。

  1.2  质量管理欠缺  部分教师员工对质量管理的全员性认识不足,认为质量管理是管理人员的事,质量管理积极性不高,行为被动,从而导致学校质量监控效能的弱化。

  1.3  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  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不够客观,评估过程中的人为成分较重,影响了教师对于评估的积极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  教研室评价

  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内涵丰富,几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关系密切,环环相扣。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在其运行过程中关键是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对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的执行力度。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即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如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价教师、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评价)和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成果评估等,但这些评价多数是针对某一个教师或是某一课程进行的,是不全面的,其未能涵盖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全部内容,也忽略了对其他三个子系统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如何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几个子系统的执行情况进行统一考评,将考评指标融合在同一个评价体系中,以便能较全面涵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也便于操作,这是值得教学管理工作者探索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教研室工作进行评价是开展这项工作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规范管理的具体措施。规范的管理应该遵循逐级管理的原则,那么高校的教学管理应该遵循从学校→二级学院(系)→教研室→教师的逐层管理制度[4]。其中系一级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在各级的教学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高校的内部管理应尽量避免管理权力过度集中在学校一级,系一级责大权小,而应把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5],通过院(系)加强对教研室进行管理,注意发挥各基层的主动性,使之建立起自我调节的机制,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研室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最基层单位,是对教师或课程进行管理的最直接组织,学校和院系的各项教学工作都要通过教研室组织教师去完成。但如前所述,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价工作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教师或是某一门课程进行的,而缺乏在宏观层面上对教研室的整体工作进行评价和管理。学校直接管理到教师的层面,结果是使系和教研室不同程度失去行使管理的职权,也就丧失了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忽略了对系和教研室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未充分履行对其进行管理的职责。不可否认,学校进行的教师评价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发展都能做出重大贡献,但是仅仅对教师或课程进行评价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对教研室的整体工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尽可能涵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几个子系统的全部内容,然后通过教研室对教师和课程进行管理和监督,这样在管理上更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措施。可见,加强教研室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对教研室进行评价,充分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方针,通过对教研室工作的评价,强化教研室对教师的管理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研室乃至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3  教研室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教研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要强调科学性,即高校教育的科学定位和遵循高等教育教学总体要求。教研室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尊重管理,使指标体系能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学校教研室管理实践相适应,同时使评价项目尽可能少而精,易于操作。

  3.2  现实性、导向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不能将标准定得太高,否则脱离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只会让职工失去努力的信心。同时评估指标体系又要按社会、和等领域的快速对高校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引导职工朝着体系提出的目标奋斗。如师资队伍建设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要求、教改及科研中教改立项及成果的要求等,如果在指标体系中不明确要求或要求过低,教研室就不可能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以及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学校也不可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高质量的教改项目及成果。

  3.3  指标量化原则  量化原则是指标体系的根本原则,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的评价,不是科学的评价。因此教研室评价必须要量化指标,无论是教学要求,还是管理要求,都应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尽可能得到明确的量值。例如,教研室高级职称和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每学期集体备课的次数、科研立项及成果数等均有明确的量值要求,评价起来就比较科学、客观。但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实现全部量化评估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指标无法得到明确的量值,却又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指标,必须要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则可以通过给该项指标赋予一定的分值,评价时根据该项工作完成的情况酌情给分。例如课程建设的计划、目标及执行情况等指标要求较模糊,无法做到有数量要求,可赋予该项指标分值,然后根据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情况酌情给分,这样评价体系就可以全部量化,评价结论也就更真实、客观。

  3.4  激励性和约束性相结合原则  高校教研室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人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能够使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教研室中的位置,教研室在系部中的位置,增强教研室全体成员的信心和竞争意识、集体意识,使教研室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从而充分调动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研室人员的素质,提高教研室的工作质量。因此评估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评聘和报酬挂钩,对在教学上取得优秀成绩者要给予奖励;对教学事故,要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并按章处理事故责任者。

  4  教研室评价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国内有少数高校对教研室评估工作进行了尝试[6,7],但其评价指标和结论多为定性的,不能准确反映教研室之间的差距。我们根据教研室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指标全部量化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改及科研、教学质量)、17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组成。为了加强教研室内部的管理力度,在评价体系的4个一级指标中,我们尤其强调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并赋予该项较重的分值,占总分的42%,包括了教学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备及经费管理和档案管理4个二级指标,再进一步细化出21个三级指标,几乎涵盖了教研室教学管理的所有环节。其次教改及科研和教学质量是衡量教研室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是教研室应该重视和重点建设的,故也赋予了较多的分值,各占25%。而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教研室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而且单靠教研室的努力、没有学校的重视和投入是建设不好的,所以所赋予的分值不宜太重,仅占8%。从表1中看出,该评价体系涵盖了教研室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基本涵盖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几个子系统在教研室层面的全部内容,内涵丰富,脉络清楚,评价指标全部量化,评价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

  表1  教研室评价指标体系(略)

  注:表中括号内数字为该项的分值。

  5  教研室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

  有了评价体系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组织落实、严格实施。因此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员以及教研室主任等组成考评组,对每个教研室进行评价。评价每学期进行1次,于学期结束后1周内先由教研室组织自查自评,然后考评组评价,评价结果分四个等级,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和不合格(低于70分),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研室进行奖惩:①对评为优秀的教研室学校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②评价结果与课酬发放挂钩:优秀者发放100%的课酬、良好者发放95%的课酬、合格者发放90%的课酬、不合格者发放85%的课酬。③评价结果作为教研室评先评优及优秀主任评选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我们已经在我校的临床学院按此评价体系组织实施教研室评价工作,本学期初公布了评价体系细则和实施方案,要求教研室按此目标进行建设,并在本学期末开始组织评价。这一举措在校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尤其是评价结果直接与课酬发放挂钩,触动了教师的经济利益,促进了教研室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6  小结

  教研室评价体系的建构和教研室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应该建立起长效机制,长抓不懈,尤其是如何保持评价体系的先进性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评价体系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适应时代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增减评价指标、调整各指标的分值,对本时期本校的重点工作或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适当加大分值,引导、鼓励教研室增加对该项工作的投入。

【】
    [1] 丁立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0(1):31-33.

  [2] 刘桂玲,邳克江,王礼.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16-618.

  [3] 邹晓宏.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浅议[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390-396.

  [4]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1.

  [5]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93.

  [6] 屠群锋.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浙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47-51.

  [7] 王清芳.成都学院教研室建设与评估构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