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65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乾军,宋敏 时间:2010-07-12
  摘 要: 目的: 探讨卧位斜扳法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作用机理。 方法: 对65例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卧位斜扳法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 经治疗后,一次复位成功者52例,经牵引后复位者13例,有效率达100%。 结论: 卧位斜扳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容易掌握,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紊乱;卧位斜扳法;临床分析

    腰椎小关节紊乱,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常因弯腰搬抬重物时不慎致伤,发病突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剧烈,呈强迫体位,腰部各方向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时加重,部分患者在受伤时听到有弹响声。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笔者采用卧位斜扳法治疗该病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18~ 67岁,平均38.4岁。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35天,平均2.5天。均为转身或弯腰负重时发病,有47例感觉到有“咯噔”样弹响声。受伤时即腰部疼痛,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其中15例伤后接受了针灸、按摩、封闭、服药等治疗,但疗效不佳。

   1.2 临床表现

    65例均表现有腰部疼痛,单侧腰痛者31例,咳嗽、喷嚏时症状加重,病变发生于L 1~2 节段10例,L 2~3 节段14例,L 3~4 节段14例,L 4~5 节段17例,L 5 ~S  l 节段10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强迫体位,腰部肌肉紧张、病变小关节明显压痛、叩击痛阳性、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有47例触诊可发现棘突偏歪,与其他不在一条直线上。主诉有向臀部或骶尾部放射痛者17例。X线片显示病变棘突偏歪者47例,65例均无病变局部骨折或其他骨病。

   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于硬板床,医生用两手拇指沿患者棘突从上向下逐个触摸棘突,找出压痛点。仔细触摸,可发现该棘突与其他棘突不在同一直线上,该棘突往往偏向一侧。找准病变棘突后,先行病变局部肌肉放松,注意要避开病变部位,通常采用揉、推、捋等手法,一般放松5~10min。待肌肉放松后,嘱患者侧卧位(若相对于下一棘突向左偏歪,则嘱患者右侧卧位;若相对于下一棘突向右偏歪,则嘱患者左侧卧位),患者胸侧尽量靠近床边,医者立于患者前侧,令患者上半身尽量旋后,下半身尽量旋前,上侧腿屈膝屈髋置于病变棘突偏歪的一侧,两肘同时用力缓慢推肩扳臀,使患者腰部旋转至最大限度,这时两肘骤然用力,同时用置于棘突的拇指推挤该棘突,当听到有“咯噔”声时证明已有复位,这时嘱患者缓慢下床,缓慢做腰部各方向活动,多能运动自如,惟感腰部略有疼痛,但较前明显好转。嘱患者回家后平卧硬板床休息7~10天,便可正常参加工作。有个别患者病程长,体格强壮者,若一次复位不成功,可先行腰椎水平牵引10min,然后采用上法复位,多能成功。

  3 治疗结果

    本组65例,全部采用此法治疗,一次复位成功者52例,经牵引后复位者13例。复位后即症状完全消失者38例,均为病史在一天之内者,占58.5%;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正常,但过度弯腰时局部疼痛者21例,占32.3%;症状明显缓解,强迫体位解除,腰部活动略受限者6例,占9.2%。半月后随访症状均完全消失,能够参加正常工作。x

  摘 要: 目的: 探讨卧位斜扳法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作用机理。 方法: 对65例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卧位斜扳法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 经治疗后,一次复位成功者52例,经牵引后复位者13例,有效率达100%。 结论: 卧位斜扳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容易掌握,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紊乱;卧位斜扳法;临床分析

    腰椎小关节紊乱,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常因弯腰搬抬重物时不慎致伤,发病突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剧烈,呈强迫体位,腰部各方向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时加重,部分患者在受伤时听到有弹响声。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笔者采用卧位斜扳法治疗该病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18~ 67岁,平均38.4岁。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35天,平均2.5天。均为转身或弯腰负重时发病,有47例感觉到有“咯噔”样弹响声。受伤时即腰部疼痛,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其中15例伤后接受了针灸、按摩、封闭、服药等治疗,但疗效不佳。

   1.2 临床表现

    65例均表现有腰部疼痛,单侧腰痛者31例,咳嗽、喷嚏时症状加重,病变发生于L 1~2 节段10例,L 2~3 节段14例,L 3~4 节段14例,L 4~5 节段17例,L 5 ~S  l 节段10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强迫体位,腰部肌肉紧张、病变小关节明显压痛、叩击痛阳性、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有47例触诊可发现棘突偏歪,与其他不在一条直线上。主诉有向臀部或骶尾部放射痛者17例。X线片显示病变棘突偏歪者47例,65例均无病变局部骨折或其他骨病。

   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于硬板床,医生用两手拇指沿患者棘突从上向下逐个触摸棘突,找出压痛点。仔细触摸,可发现该棘突与其他棘突不在同一直线上,该棘突往往偏向一侧。找准病变棘突后,先行病变局部肌肉放松,注意要避开病变部位,通常采用揉、推、捋等手法,一般放松5~10min。待肌肉放松后,嘱患者侧卧位(若相对于下一棘突向左偏歪,则嘱患者右侧卧位;若相对于下一棘突向右偏歪,则嘱患者左侧卧位),患者胸侧尽量靠近床边,医者立于患者前侧,令患者上半身尽量旋后,下半身尽量旋前,上侧腿屈膝屈髋置于病变棘突偏歪的一侧,两肘同时用力缓慢推肩扳臀,使患者腰部旋转至最大限度,这时两肘骤然用力,同时用置于棘突的拇指推挤该棘突,当听到有“咯噔”声时证明已有复位,这时嘱患者缓慢下床,缓慢做腰部各方向活动,多能运动自如,惟感腰部略有疼痛,但较前明显好转。嘱患者回家后平卧硬板床休息7~10天,便可正常参加工作。有个别患者病程长,体格强壮者,若一次复位不成功,可先行腰椎水平牵引10min,然后采用上法复位,多能成功。

  3 治疗结果

    本组65例,全部采用此法治疗,一次复位成功者52例,经牵引后复位者13例。复位后即症状完全消失者38例,均为病史在一天之内者,占58.5%;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正常,但过度弯腰时局部疼痛者21例,占32.3%;症状明显缓解,强迫体位解除,腰部活动略受限者6例,占9.2%。半月后随访症状均完全消失,能够参加正常工作。

   4 讨论

    4.1 病因病机

    腰椎小关节紊乱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多因弯腰搬抬重物时不慎致伤,发病突然。由于腰椎小关节面与水平面成90°角,与额状面成45°角,这就有效地限制了腰椎各方向的活动度,防止超限运动。但当人弯腰搬抬重物时,椎间隙前侧变窄,后侧张开,这时脊柱就处于失稳状态,小关节极为不稳定,如有旋转动作,则极易造成小关节咬合不良或错位。当一侧小关节张开时,小关节腔内负压增加,滑膜被吸入、嵌夹,形成小关节滑膜嵌动 〔1〕 ,造成疼痛症状。

  4.2 鉴别诊断

    该病也属于急性腰扭伤范畴,临床注意与棘上韧带拉伤、棘间韧带拉伤相鉴别。三者均因强力负重致伤,但后两者压痛点在棘间隙,主要为腰椎前屈受限,而后伸多无障碍。

   4.3 治疗体会

    腰椎斜扳法是通过使腰段脊柱发生扭转,从而使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关节突关节等组织恢复到生理位置,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经济、容易掌握,效果立竿见影,适合临床推广应用。但操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适应症,一定要明确诊断,不可盲目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②施术前准备要充分,由于腰部肌肉发达,伤后疼痛刺激肌肉痉挛及保护性姿势,患者往往怕痛而不够配合,此时决不可强行施术,以免引起新的损伤。笔者认为可以做一些腰部的放松手法,同时给患者做一些解释工作,达到既放松了腰部肌肉,又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然后从容施术。③施术时用力要轻柔协调,忌用暴力,手法的力度需医者长期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④操作方向问题,笔者认为只要认真检查,诊断清楚,多无问题。有人报道用双侧对称施用,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斜扳法是为了让错位的小关节突复位,如果双侧施术,势必有一侧会加重小关节突关节囊的损伤。⑤对病久者应先行腰椎牵引后再行斜扳法复位;对整复后即感腰部疼痛者,可在伤处外敷消肿止痛膏,以利活血止痛,巩固疗效。⑥对腰肌肌力不足、体虚多病者,嘱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适时佩带腰围保护。

   :

    〔1〕赵定麟.脊柱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