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国辉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纯西医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及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在总疗效、显效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本疗法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60%。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将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手法、西药加中药治疗和手法、西药治疗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均为我院骨伤科门诊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0.38±13.20)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1.63±11.86)岁。两组病程均为1.5个月~25年。所有病例诊断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C2~C3 17例,C3~C4 15例,C4~C5 19例,C5~C6 12例,C6~C7 18例,C7~C8 7例,各部位发病均衡,手法、西药加中药治疗作为治疗组,手法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病例中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分布均衡具备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手法和西药手法采用王燮荣[2]整脊手法中的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患者平卧位,医者双手颌-枕牵引,持续数分钟,成角调节;上段(C1~C2):略低头(0~15°);中段(C3~C5):轻度屈颈(15°~35°),下段(C6~C7):中度屈颈(35°~50°),令患者轻轻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一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西药采用消炎镇痛脱水药[3]。
  1.2.2 治疗组配中药自拟处方:葛根20 g、桂枝15 g、芍药15 g、羌活20 g、姜黄20 g、当归20 g、黄芪20 g、赤芍20 g、防风20 g、秦艽25 g、伸筋草25 g、甘草10 g,蜜炙20 g,年龄大者加杜仲20 g、续断20 g,每日1剂。
  1.3 疗效评价
  治疗3 d、1周、1个月、3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疗效评价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上肢、项背痛消失,椎旁压痛并放射痛消失,颈椎、上肢活动自如,能恢复原工作和劳动;有效:项背、上肢痛明显减轻,椎旁压痛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改善,上肢活动基本正常,能从事一般轻体力劳动;无效:症状及阳性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48例中,痊愈41例(85.4%),有效5例(10.4%),无效2例(4.2%);对照组40例中,痊愈25例(62.5%),有效8例(20.0%),无效7例(1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治疗组治疗3 d后症状改善者45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椎间孔压缩试验阴性)占93.8%,46例(95.8%)治愈和有效的患者,治疗1~2周后症状消失或部分消失,而2例无效患者均为5岁以上患者,2个月后2例作MRI检查示: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小。对照组40例治疗3 d后症状改善者31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椎间孔压缩试验阴性)占77.5%。治疗组疗效好,显效时间短,治疗3 d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采用手法、西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虽有显效快、疼痛消失快的优点[4],但西药副作用大,患者上肢项背部的麻木很难解除,并且复发率很高,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出手法、西医再配合中药治疗,既减少西药用量,减轻毒副作用,同时患者项背上肢的麻木也能解除,并且复发率低,采用中药组方袪风胜湿,益气和营,解肌舒筋,治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加补肝肾,强筋骨,降低复发率。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王燮荣.王燮荣整脊手法[J].世界骨伤杂志,2005,1(1):133-135.
  [3]张伯勋,王岩.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69.
  [4]吴铁强,蒋刚.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现代医生,2007,45(1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