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秋振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医学心

    近年来,各医学高等院校都加强了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重视,医学心理学已经列入执业医师资格内容,但由于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特殊性,同时医学心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多数医学心理学教师又是“半路出家”者,所以, 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自身素质以搞好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就是笔者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1  任课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种学科交叉性质决定了从事医学心理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目前,我国医学心理学专业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心理学师资的需求,于是大批“半路出家”者走上了医学心理学教师的岗位,这些人中,有的人毕业于医学类专业,有的毕业于心理学专业,有人毕业于教育学专业或专业……,第一学历专业可谓五花八门,因此,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笔者认为,医学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至少要系统学习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的教师,至少要系统学习医学导论、医学史、医学伦理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在此基础上,医学心理学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哲学和社会学的修养。

    2  医学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丰富的经历以及健康的人格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重要保证

    从医学角度看,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基础理论课,它要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和科学的方法论;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医学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要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具体工作领域,从而提高这些领域的工作质量。这种学科强烈的实践性要求决定了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心理学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具体来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这种理论和临床实践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过程,才能使医学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彻底摆脱空洞枯燥的现状,使学生感到医学心理学的实用。可以说,一个从没有上过手术台的医生,他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学教师,同理,一个没有过医学心理学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因此,我们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积极投身到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中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的科学,这些规律存在于我们自身,反映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对于个体来讲,社会实践的机会越多,他去感受心理活动规律的机会也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使自己在理解和讲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时,有一个感性经验的支持。就象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人无法讲好思想品德课一样,一个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告诉学生待人要宽容豁达,但自己在现实中却总是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传授的知识又怎么能深入人心呢!所以,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塑造自己,要把完善人格的过程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

    3  任课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要根据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本身的特点,搞好课堂教学。

    3.1  讲好绪论课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讲好第一节绪论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具体讲清楚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们知道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医学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史,弄清医学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意义时,一定要通过大量生动的临床事实,阐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落后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越,从而清晰地为学生勾勒出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整个框架,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心理学确实应当学好,并能有所作为;另外,教师应在课前注意自己仪表的整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流露个人光彩的一面。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来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2  医学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讲深讲透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这些理论是指导心理病因学、心理诊断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分支领域实践的基础理论,如果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理论,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应给以足够的教学时数,一定要讲深讲透。

    3.3  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甚至难懂,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记忆、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能否生动通俗地解释抽象概念,常常成为检验医学心理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标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抽象来自于具体形象的概括,理解抽象概念的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讲解记忆时,用“记忆、记忆,是有记有忆,只记不忆就象过眼云烟、耳边吹风,而光忆无记则是枯井打水,最后都是一场空”来比喻,从而加强了学生对记忆的两个基本过程的理解。

    3.4  正常心理现象与异常心理现象对比讲解

    在讲解医学心理学基础部分时(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始终坚持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现象对比讲授的原则,通过异常心理现象知识的补充性讲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正常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例如,讲授感知觉的规律后,对比讲授感知异常的表现;讲授记忆的规律之后,对比讲授记忆的异常;讲授思维的活动规律之后,对比讲授思维障碍的表现……。

    3.5  结合具体操作来增加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心理测量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理论较多且难以理解,笔者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量表在课堂上实际测量,让学生为自己计分,并进一步处理和解释结果,结合操作过程来说明影响心理测量的因素,再结合量表的结构和内容来进行信度、效度和项目分析等的教学,收到极好的效果。

    3.6  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课前一周,事先把下一次课将要讨论的问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书面发言提纲,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例如,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心理应激的自我调节?也可以结合实际分析马家爵的人格特点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观察、解决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总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必将推动教学质量的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