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动静脉泵预防股骨头置换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肖玉枝,宋玉芝,张洪芬

 [摘要]  目的  观察足底动静脉泵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  在常规的方法上,运用足底动静脉泵。结果  所有78例患者无一例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结论  用足底动静脉泵可大大降低股骨头置换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  足底动静脉泵;预防;股骨头置换;下肢;血栓;护理

    股骨头置换术是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坏死、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法,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手术、麻醉的影响,深静脉血栓(DVT)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手术效果的一种并发症。自2002年2月以来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足底动静脉泵来预防DVT的形成,收到了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2月~2005年8月我科对78例患者进行了股骨头置换术,男43例,女35例;年龄65~80岁27例,81~92岁5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6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例,股骨头无菌坏死2例。

  1.2  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如肝素治疗、穿弹力袜、下肢的功能锻炼、患肢皮肤牵引等,所有患者在术后第2天使用足底动静脉泵,连续使用7~10天。

  1.3  效果观察 

  在术后8~10天,所有患者均应用液晶热度计及多普勒超声仪来检测DVT的发生,未发现一例患者有血栓形成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患者入院后即刻进行皮肤牵引,并注意做好皮牵引的护理。(2)做好各种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透、各种血液检查及大小便化验,进行术前备血。(3)术前一天开始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每日1次皮下注射,每次剂量为4000u。(4)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家庭等因素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使用足底动静脉泵,向患者讲述足底动静脉泵的作用机制、DVT的发生及其形成后对人体的严重不良影响,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对手术及其预后充满信心。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老年患者体质弱,并且往往合并其他老年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所以对疾病的应急能力差,病情的变化早期往往体现在生命体征的变化上。

  2.2.2  做好皮牵引的护理 

  患者术后仍需持续皮牵引,一方面进行患肢制动,避免患肢内收、屈髋,保持患肢的外展中立位,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关节腔内的压力。所以,应保持有效的牵引,同时注意保护皮肤,以免压疮的发生。

  2.2.3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以防脱落;保持刀口引流管的通畅,每1~2h挤压引流管1次,防止堵塞引流管,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观察肢体的肿胀情况。

  2.2.4  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术后当天开始使用足底动静脉泵,连续7~10天,每日2h;同时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主动活动踝关节;帮助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向心性按摩患肢;穿弹力袜。

  2.2.5  保证足底动静脉泵的正确使用 

  定期检查患者脚弓能否直接感到脉冲;保证Impad脚套的松紧适度,患者感觉舒适;如肢体循环不良、皮肤易破损、肢体感觉迟钝、患有糖尿病以及组织存活能力不良的患者,应添加垫料,降低脉冲压力,并将脉冲持续时间设置为1 s。使用的过程中,经常检查皮肤有无红肿及任何可以导致组织坏死的早期迹象,必要时终止;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很好的静脉灌注,腿部可稍有下倾角度(15°);不要使肢体受凉。

  2.2.6  防止血液呈高凝状态 

  手术、创伤、出血不仅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且损伤血管内膜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致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所以术后继续使用低分子肝素,方法同术前,使用的同时,每2天检查1次出凝血时间,指导临床用药。

  2.2.7  防止血管内皮损伤 

  避免在患肢穿刺输液及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

  3  讨论

  DVT主要是由于下肢静脉内静脉瓣囊中的血液淤滞引起,它的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创伤、麻醉、手术所致的高凝血状态及血管内皮的损伤。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低分子肝素能降低DVT的发生率,但却增加了出血及损伤性血肿的发生率,而配合足底动静脉泵的使用减少了肝素的使用量,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疗效。足底动静脉泵的间歇性加压使最易发生血栓的静脉瓣囊处产生湍流,促进静脉血流,降低了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动脉血流,并且易操作、患者易忍受、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痛苦。足底动静脉泵已经成为预防DVT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