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临床应用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岳立萍,周立,席淑华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浅静脉输液技术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应用最多的一项实践活动。据统计,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静脉输液。为能稳、准、快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近年来护理同仁不断对操作环节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良方法。现就相关报道综述如下。

  1  促进浅静脉显露方法

  1.1  促进血管充盈方法 

  张小群等[1]研究发现,当患者的浅静脉难度评分值高时,所有护士都会相应延长选血管时间,并可能选用以下方法促进血管显露:(1)延长细小浅静脉扎止血带时间;(2)穿刺前给予穿刺面拍打,使血管充盈;(3)能活动的患者让其肢体下垂、甩动,或扎止血带后让患者反复握拳、松拳,使血液在局部支流,促进血管充盈;(4)患者呈半坐位或坐位,上肢下垂扎止血带;(5)水肿部位用手指沿血管方向轻揉,使局部水肿消失,静脉显露;(6)扎止血带60~90s,用左手食指轻揉待穿刺血管10s,手指离开瞬间立即进针;(7)长期输液患者,先热敷血管或局部涂血管扩张剂,如1%硝酸甘油、2%利多卡因和阿托品(配合热敷)、2%山莨菪碱等。

  1.2  仪器显示法 

  当以上方法仍不能保证护士触及血管时,高新技术的引入,将帮助护士看清浅静脉走行,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赵永胜等[2]报道用冷光乳腺检查仪通过光束透射,可将肉眼看不见、手摸不清的皮下静脉分布及走向清晰地显示出来。临床用于小儿静脉穿刺100例,成功率为98.1%。俞文敏等[3]研制出的手背静脉显示仪,临床应用150例成功率达100%。

  2  正确使用止血带

  2.1  两次结扎法
 
  护士至患者床旁完成适当的宣教和评估后,先扎止血带选择好拟穿刺静脉,而后松开止血带;输液导管排气、注射部位皮肤消毒完成后重新结扎止血带行静脉穿刺。此法避免了止血带结扎时间过长导致肢端末梢缺血缺氧,造成进针后回血慢和患者肢端麻木不适感的缺陷。

  2.2  两根止血带法 

  王焰[4]报道对不能配合握拳的儿童、肢体瘫痪患者、明显水肿和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临床应用478人次,一针见血率达97%。由于此法不同于常规操作习惯,故操作后必须慎记及时松开两根止血带,认真检查,谨防意外。

  2.3  结扎时机及技巧 

  研究表明,肢体结扎止血带后只有保证其远端良好的动脉压,并完全阻断其表浅静脉的回流,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保障穿刺成功。刘卓等[5]提出止血带的捆扎位置一般离穿刺点10~15cm,压力在10.7~16.0kPa为佳。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限,且扁状止血带较圆管形更。李蔓玲[6]认为扎止血带40~120s为最佳时间。

  3  一次排气成功方法

  临床使用一次性输液器以来,输液导管折叠或排气速度过快常导致输液器管壁或终端过滤器周边残留小气泡,不但延误护士操作时间有时还会引起患者及家属恐慌。张锦军[7]、王秀娟等[8]出为防止头皮针硅胶管进空气,排气时当液体流进输液导管终端滤器瞬间,用手不断轻弹滤器外壁,可将贮存在终端滤器内所有空气驱除。金静芬等[9]采用不同的高度和改变过滤器乳头方向进行了450次分组排气试验,提出静脉排气时,当输液瓶液面距床面的高度80~90cm、过滤器乳头向上时可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技术改良同时,决定一次排气成功的另一关键是:排气时一定要控制液体流速缓慢均匀,且操作者的目光要跟随输液器中液面流动而移动,及时发现管壁滞留的小气泡并随时排除。

  4  穿刺技巧

  4.1  手背放松穿刺 

  万淑芝等[10]在临床中发现,患者握拳后静脉易嵌入掌骨之间,暴露不明显,或用力过大而将静脉压扁,当患者松拳时血管轻微回弹,针头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杨艳萍[11]对240例患者手背静脉穿刺进行了试验性对比研究,试验组手背自然放松穿刺首次成功率高、液体外渗率低,优于对照组握拳式穿刺方法。

  4.2  促进回血方法 

  王焰[4]采用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为47例细小血管和血管弹性较差的患者行静脉穿刺234次,成功率高;采用增大输液管道负压穿刺法与常规输液法进行对照,选择年龄超过60岁,且血管脆性大、细小血管、脱水、休克患者46例,采用自身对照法,结果常规法成功16例,增大负压法成功28例。该结论与陈英等[12]临床研究观点相符。程秀红[13]采用自身对照法对380例患者进行运用和对比,发现尼龙针头尾部接空针法和尼龙针头尾部置于无菌纱布内这两种操作方法较输液器远端关闭调节器法回血速度快、回血量多、穿刺成功率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在进行难度较高的周围静脉穿刺时可考虑采用。避免了传统折叠挤压法中若针头不在血管内,造成局部肿胀的弊端,不但减少对血管的损伤,而且在同一部位还有重新穿刺的机会。

  4.3  增大角度进针 

  进针的角度应视穿刺部位、静脉深浅、粗细及滑动与否而定。陈翠华[14]对430例患者静脉穿刺按60 °角进针,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变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无痛、微痛者占94.5%,优于传统30 °角进针者。宋晓波等[15]研究表明,35°~40°角进针,具有穿刺后回血时间快、一针成功率高和损伤程度轻的优点,有推广价值。

  4.4  见回血停止进针方法 

  窦宝萍[16]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看到回血后,将针头送入多少适宜难以掌握,且往往由于在针头送入血管的过程中针头刺穿血管壁而造成穿刺失败。通过对50例患者静脉输液操作方法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采用见回血停止进针的方法,提高了临床穿刺成功率。此观点与于瑞华等[17]对进针长度进行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论一致。于瑞华等提出要尽量减小进针长度以减轻穿刺的疼痛反应,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延长血管使用寿命。

  4.5  直接进针法 

  周丽华等[18]研究静脉穿刺时将针尖直接刺入血管,可减少针尖斜面在皮内的刺激和对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缩短了进针长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同时达到穿刺无痛、微痛、快速、准确的质量标准。

  4.6  逆行进针法 

  静脉条件差,常用部位不易穿刺成功的患者,若手、足背下1/2至指趾段有显露静脉可采用离心逆行进针方法。冯桂秀等[19]提出逆行穿刺可开发手背浅静脉中部分因缺乏穿刺支点,不易固定而未被利用的血管,从而扩大手背静脉穿刺范围,解决了一些患者因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情况恶化而致穿刺困难的痛苦。

  4.7  进针速度 

  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动作轻稳是静脉穿刺成功与无痛的因素之一。当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血流压力低、管径细小不充盈时,石敏等[20]提出应先使血管扩充,从正面快速进针,然后轻轻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张洪芬等[21]则认为若选择在血管上方快速进针,易致穿刺血管破裂或血管移动。最好能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再缓慢进入血管,既可减轻疼痛,又易成功。张小群等[1]研究表明:不同部位的进针时间不同,前臂、手指、足背、头部静脉穿刺进针时间与手腕、手背静脉相比延长,足背和头部静脉穿刺时间更长,提示足背和头部浅静脉穿刺时应放慢速度。

  5  无痛拔针与无淤血按压

  5.1  拔针时机 

  蒋艳娟[22]临床观察发现拔针前将调节器移至输液器终端滤器上缘处夹管不易回血,拔针后也不会滴血,可有效防止回血滴出针头,污染患者皮肤、被单、地面等。郑碧英[23]、李宝军等[24]从不同角度研究表明,静脉输液完毕后,先拔针后棉签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推出管腔,可减轻甚至去除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对患者引起疼痛反应明显低于先棉签按压后拔针方式。

  5.2  按压方法 

  静脉输液拔针后因按压方法不当而引起穿刺点出血,临床上时有发生。欧少青等[25]提出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简称直压法),其止血效果明显优于横压法。李宝军等[24]报道在患者输液完毕拔针后,边按压边将输液肢体上举超过心脏水平位,可减轻针眼处出血和血管周围淤血现象。邱春华等[26]采用大鱼际按压法减轻了皮下淤血和局部疼痛,取得很好效果。另外,还应告知患者勿边按压边揉搓。

  5.3  按压时间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按压时间与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黄琳[27]有关静脉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显示,至少3min才能有效地防止皮下出血。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近年来,许多护理同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对操作过程进行研究和探索,穿刺方法尽量做到无痛、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对血管机械性损伤,使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向。

  []

  1  张小群,范丽凤,贾爱琴.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3.

  2  赵永胜,关彩兰.冷光乳腺检查仪用于小儿静脉穿刺.中华护理杂志,1994,29(3):176.

  3  俞文敏,尹跃军.手背浅静脉显示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7):382.

  4  王焰.提高急诊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1):47.

  5  刘卓,李艳梅.静脉输液方法的改进与技巧.临床肺科杂志,2005,10(2):268-269.

  6  李蔓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护理研究,2001,15(3):168-169.

  7  张锦军.从“静脉输液时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实验研究”一文谈起.护士进修杂志,1998,13(8):2.

  8  王秀娟,王秀珍.一次性输液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实用护理杂志,1996,12(6):214.

  9  金静芬,陈海莲,陈珏,等.静脉输液一次排气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护杂志,2001,16(2):72-73.

  10  万淑芝,王英娴.手背静脉穿刺不宜握拳.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72.

  11  杨艳萍,许志华,路春琼.两种手背静脉网穿刺方法的对比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5.

  12  陈英,杨艳,丁玲.输液管内负压在细小静脉穿刺中的应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6):15.

  13  程秀红.改进周围静脉输液操作方法的探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版),2003,23(4):404-405.

  14  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357.

  15  宋晓波,杨宁江,岳建,等.大角度静脉穿刺的临床实验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408.

  16  窦宝萍.静脉输液操作方法研究.护理研究,2003,17(3):282.

  17  于瑞华.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护理研究,2000,14(4):145-146.

  18  周丽华,陈燕,于桂云,等.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690-691.

  19  冯桂秀,曾丹,刘红.逆行穿刺在手背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29.

  20  石敏,吕安安,米继民,等.静脉输液技术的新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68-670.

  21  张洪芬,李林,胡娅丽,等.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研究.护理研究,2002,16(9):502-503.

  22  蒋艳娟.降低螺旋夹夹管位置防止拔针滴血.中华护理杂志,1999,34(2):120.

  23  郑碧英,阮钦如.静脉穿刺后按压方法探讨.福建医药杂志,1999,21(3):110.

  24  李宝军,关小宏.防止输液拔针后局部出血淤斑新法.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54.

  25  欧少青,钟妹,刘培娟.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再探.护理学杂志,2000,15(6):378.

  26  邱春华,裘冬芬,张小英.两种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的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43.

  27  黄琳.静脉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