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熙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是否与血脂状况存在相关性以及相关程度。方法 选取上海学院学生130人,男68人,女62人,在向实验对象解释了实验的目的和具体步骤后,第2天早晨,支援者在空腹、穿单衣、赤脚的情况下准确测量站立位身高、体重、腰围、体成分和静息代谢率(RMR)并抽取肘部静脉血测血脂,血脂包括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TC/HDL。接着,志愿者要填好3天的体力活动记录表,之后统一收回并由专门有经验的人评价体力活动总共消耗的能量(TEE),并出体力活动水平(PAL=TEE/RMR)。结果与结论 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和血脂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尤其是在适量的体力活动水平(PAL在2.0~3.0之间时),PAL在预测血脂状况上甚至比BMI、腰围、体脂率更好。

【关键词】  体力活动水平(PAL) 总胆固醇(TC) 总甘油三酯(TG) 高密度脂蛋白(H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随着的,越来越多的人群处于能量正平衡状态。超重人口在明显的增加。据2002年中国人群流行水平调查显示[1]:BMI>24者占总人群的23.7%,城市和人群中BMI>24者分别为 31 %和 23 %,血脂异常以及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明显的升高。运动疗法作为防治血脂异常有效且安全的手段,正在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有文章指出,运动可以调节以及改善血脂状况[2,3]。并且也有大量的调查显示:经常性运动人群中包括一些运动员的血脂状况要好于同年龄安静对照组[4~6]。但是研究大部分是集中在血脂状况偏高的中老年人,对于20~30岁的年轻人群则研究的较少,而且体力活动水平较难进行准确评价。本文在较准确评价体力活动水平的基础上对20~30岁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与血脂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便探讨体力活动在预测血脂水平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主要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志愿者130人(68名男性和62名女性),年龄为(24±5)岁,其中包括体育专业以及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所有的志愿者均无甲状腺功能障碍、肾脏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实验的6周前均无服用降血脂药物以及补铁剂[7],均无吸烟、饮酒习惯。在告知了本次实验的目的以及具体的实验步骤后,所有志愿者均同意继续实验。

    1.2  实验步骤  在实验的第1天,我们向志愿者解释了本次实验的目的以及具体的实验步骤。接下来的2天我们测量了所有志愿者的身高、体重、腰围、体成分、静息代谢率,并抽取志愿者的肘部静脉血样本化验血脂(使用HITACHI 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并以此计算出TC/HDL(RTH)。接着的3天志愿者要填好3天的体力活动记录表,之后我们将收回记录表用以评定体力活动。所有的测量均在上海体育学院体质中心操作(具体的情况如表1所示)。

    1.2.1  BMI、腰围和体成分  实验对象在清晨,空腹,着单薄衣服,赤脚的情况下,精确测量站立位身高和体重,用计算机计算BMI=体重(kg)/身高2(m2)。腰围采取直立位取肋弓下缘与髂嵴连线中点测量,体成分是由BodPod测量。

    1.2.2  静息代谢率(RMR)  实验对象在清晨空腹的情况下静坐在椅子上,呼出的CO2和吸入的O2由MAX-II (Max-II; Physiodyne, Quogue, NY, USA)气体分析仪分析,然后用Weir公式[8]根据呼出的CO2和吸入的O2计算出静息代谢率。

    1.2.3  体力活动水平评价  志愿者被要求不改变平时的生活以及活动习惯记录3天的体力活动情况,当他们的活动改变时,他们要在活动表相应的时间上划上一条竖线,并填上这段时间的活动情况,如走路,坐着写字,或站着说话等情况,若一个时间段活动较复杂,则要标出各个活动的百分比[9]。在3天的活动记录表填好后,记录表将会被统一收回,然后根据体力活动纲要[10]分别计算各个时段的能量消耗,总和24h的能量消耗就得到了每天的消耗量(TEE)。体力活动水平(physical activity level, PAL)根据公式PAL=TEE/RMR计算。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简单相关、偏相关、线性回归等方法。所有的检验均在SPSS13.0上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表1  男女BMI、腰围、体脂率、PAL以及血脂的基础值注:以上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TEE/RMR)    RTH:TC/HDL*P<0.05, **P<0.01

    2  研究结果

    分别取男女PAL>75%和<25%的人群进行分组,对他们的血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TC、TG、LDL、HDL这四项PAL>75%组均低于PAL<25%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PAL>75%组HDL高于PAL<25%组,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表2  男女PAL>75%与PAL<25%的人群的各项血脂的均数比较注:*means P<0.05,  **means P<0.01表3  男女性别PAL与血脂的简单相关性检验表4  男女在控制BMI和腰围时PAL与血脂的偏相关检验

    3  讨论

    PAL是指一段时间内个体的体力活度水平(体育运动也是体力活动的一部分),以往的评价往往只是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难以较精确评价具体的量。在2002年,Rafamantanantsoa等人利用体力活动表计算个体整天的能量消耗并以此和双标水进行比较后认为,用体力活动表计算能量消耗和双标水测量能量消耗的准确度相差不大,可以用体力活动表记录法计算个体的能量消耗[9]。本次实验即是采用该办法计算能量消耗,并且全部评价由一个有经验的人完成,这样可以排除不同人进行评价时的人为偏差,使得出的PAL能较精确的得以量化。

    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消耗更多的脂肪,还可以提高脂解酶(LPL)以增加脂肪细胞以及血浆中的甘油三酯的氧化分解速率,因此可以改善血脂以及健康状况[11,12]。根据表2我们可以看出PAL>75%的人群比PAL<25%的人群的血脂状况好,说明平时的体力活动水平高的人群比体力活动水平低的人群血脂状况好。这和以前较多的文章得到的结论相同[4~6]。也有较多的文章报道了体力活动水平与血脂状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2~14],但都是用等级法评定体力活动水平。在本实验中,可以看到,PAL与TC、TG、LDL和RTH都成显著性负相关(表3),与HDL有一定相关,但不显著(可能是样本量较少的原因)。另外,由PAL和各项血脂的散点图可以看到,PAL值在2.0~3.0之间时PAL与血脂的线性相关性最好(图1,2)。而PAL值在2.0~3.0的体力活动水平范围是在中等强度和中大强度之间,也就是说在适度的体力活动水平之间,PAL 是与血脂线性关系最好,用PAL预测血脂状况也最准确。

    有较多的文章报道BMI、腰围以及体脂率与血脂也都有很好的相关性[15~17],所以本次实验进行了控制BMI和腰围时PAL与血脂的偏相关检验,结果显示:男性PAL与血脂的相关系数比起简单相关呈下降趋势,而女性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女性PAL与血脂的相关性更大一点,男性的PAL对血脂的影响要小一点,不如腰围或是BMI。Cyril等人[18]研究了大强度训练然后停训的运动员后指出,运动停训后的一段时期会出现血脂水平紊乱的状态。考虑到本次实验的对象较大比例的专业学生为男生,可能有部分男生平时处于较大强度的训练,而暑假或是寒假的时候又停训,这样的不的训练状态,由此导致了血脂紊乱以至PAL对血脂影响较小。而女生大部分运动量比较适中,故与血脂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以作为预测血脂的指标之一。

    根据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体力活动水平与BMI、腰围、体脂率等一样,与血脂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尤其是适度的体力活动水平(PAL在2.0~3.0之间),在预测血脂状况上甚至比BMI、腰围、体脂率更好。

【】
  1 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人群2002年饮食、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的现状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 26 (4): 246-251.

2 赵瑞祥,杜丽君. 健身跑对中老年人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影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8,17:176 -177.

3 程吟梅,何田美,张林锋. 运动和不运动老年人的血清载脂蛋白水平观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11:57-58.

4 Sutherland W.H.F, RobertsonM.C, Williamson S.A, et al. Plasma noncholesterol sterolsin male distance runnersand sedentarymen J. Eur J Appl Physiol. 1991,63: 119-123.

5 Williams P.T, Krauss R.M, Wood P.D, et al. Lipoprotein subfractions of runners and sedentary men J. Metabolism,1986,35:45-52.

6 Podl T.R, ZmudaJ.M, Yurgalevith S.M, et al. Lipoprotein lipase activity and plasma triglyceride clearance are elevated in endurance-trained women J . Metabolism,1994,43 (7):808 - 813.

7 Choi JW, Kim SK, Pai SH, et al. Changes in serum lipid concentrations during iron depletion and after iron supplementation J. Ann Clin Lab Sci, 2001,31:151-156.

8 Weir JB. New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metabolic rat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otein metabolism. J Physiol, 1949,109:1-9.

9 Rafamantanantsoa H H, Ebine N, Yoshioka M, et al. Validation of three alternative methods of measuring total energy expenditure against the doubly labeled water method in older Japanese men. J Nutr Sci Vitaminol, 2002, 48: 517-523.

10 Ainsworth BE, Haskell WL, Whitt MC, et al.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 update of activity codes and MET intensities. 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0, 32 (9): 498-551.

11 Superko HR. Exercise training, serum lipids, and lipoprotein particles: is there a change threshold? 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1, 23(6):677-685.

12 Mackinnon LT, Hubinger LM. Effects of exercise on lipoprotein(a). J Sports Med, 1999,28(1):11-24.

13 Hong Y, Bots ML, Pan X,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rural Shanghai, China. J Int J Epidemiol, 1994, 23(6):1154-1158.

14 Pihl E, Jürim?e T.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dy weight chang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male former athletes. J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1, 25(7):1057-1062.

15 Hu D, Hannah J, Gray RS, et al. Effects of obesity and body fat distribution on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nondiabetic American Indians: the Strong Heart Study. J Obes Res, 2000,8:411-421.

16 Ian Janssen, Peter T Katzmarzyk, Robert Ross.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not body mass index explains obesity-related health risk. J Am J Clin Nutr, 2004,79:379-384.

17 Jong Weon Choi, Soo Hwan Pai, Soon Ki Kim J. Associations Between Total Body Fat and Serum Lipid Concentrations in Obese Human Adolescents. J Annals of Clinical & Laboratory Science, 2002, 32 (3): 271-278.

18 Cyril Petibois, Andre Cassaigne, Henri Gin, et al. Lipid Profile Disorders Induced by Long-Term Cess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viously Highly Endurance-Trained Subject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89(7):3377-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