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与中医心衰分型的关系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陆蔚 吴文金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在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意义与其内在联系,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心电图参数并观察心电图指标对西医“病”与中医“证”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来源于广东省中 2003-2007 年心脏中心住院的心衰患者 200 例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研究心衰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结果:分析提示痰浊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 Myerbury 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心衰患者的心电图指标对中医的“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反映机体整体病理生理状态之参考,因此“证”是这种状态的一种高度概括。

【关键词】  心电图;心力衰竭;中医辨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inthe  view  ofTCM  syndromes  differentiation  and  its  internal  relation,  so  that  the  outcomes  from  electrocardiogram (EKG)  canserve as parameters  for  TCM  clinical  diagnosi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EKG  can be  observed  both  in  disease  diagnosi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in  syndrome  diagnosis  of  TCM.  Methods  The study  data  came  from  the  clinical  records  (totally  200  cases)  of dynamic  EKG  in  the  Cardiology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in  the  period  from  2003 to 2007.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a  retrospective  study  with  the  statistic  software  SPSS13.0  to  set  up  the  database.  Results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e  severity  of  the  Myerbury  ranking  for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phlegm  stagnation  syndrome  was  statistical  related.  Conclusion  The EKG  parameters  of  patientswith heart  failure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TCM  syndrome  diagnosis,  as  well  as  reference  for  the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for  the  patients.  Therefore,  TCM  syndrome  is a  summary  of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Electrocardiogram;   Heart Failur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病例来源于 2003-2007 年在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临床确诊为心功能不全的病案 200 例作为观察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参照1997 年修改的 Framingham 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广东省中医院 2003-2007 年在心脏中心住院的病例;②曾用美高仪或华海公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仪 24 h 连续记录动态心电图的心衰患者,记录质量控制在 98.5% 以上。

    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病例;②没有做过动态心电图记录病例或不能按要求准确记录、完成 24 h 动态心电图检测的病例;③有严重的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疾患、造血系统疾患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④严重电解质紊乱、洋地黄过量、药物中毒及其它全身性疾病伴发心律失常等特殊情况。

    共收集到 200 例病例:男性 81 例(40.5%),女性 119 例(59.5%),年龄 15~97 岁之间,平均(72.7±21.4)岁。病史 10 年以上的患者有 57 例(28.5%)。对 200 例病例分析中,中医证候辨证气虚的患者 175 例;痰浊的患者 183 例;血瘀的患者 184 例;阴虚的患者 43 例;辨证有阳虚的患者 15 例,且同一病例同时兼有多个证。

    近年来众多的临床资料表明,慢性室性早搏(即在心脏病变慢性期发生的,持续反复出现的室早)的危险程度既与室早的发生频率,亦和室早的形态有关,并和心脏的情况有关,Myerbury 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法,已经不断被近来的临床研究证明是一种较好的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法,因此越益受到重视,见表 1。

    对 200 例病例分析中,Myerbury 分级 0~ⅢA 级的患者 130 例(65%);ⅢB~ⅣA 级的患者 28 例(14%);ⅣB~ⅣE 级的患者 42 例(2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清理、审查及校对,无误后备份两套,分析前进行数据量纲的转化等探索性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中医各证型与室性心律失常的 Myerbury 分级组间比较,结果只有痰浊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心衰的痰浊证患者与室性心律失常分级的严重程度有关,见表 2。

    3    讨    论

    动态心电图监测在诊断心律失常方面,不论质和量,都优于普通心电图和运动试验。其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的作用虽然报道尚少,但其对于验证或指导,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依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水肿、喘证、胸痹、心悸、虚劳等范畴。心为阳脏,主血脉,司神明。心属火,又为“阳中之太阳”,故心力衰竭的突出表现是心阳虚衰,肾阳不温,水饮内停,心气不足,血行失畅,导致脏腑失养、功能失调。心不主血则血行淤滞,神不守舍则脉律紊乱,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重,以及口唇青紫、下肢水肿、腹胀、乏力、重则不能平卧等症状。中医分为血瘀、气虚等证型[1]。医学的心律失常多属中医的“心悸”、“惊悸”、“怔忡”、“眩晕”、“昏厥”等范畴,常以阴血不足,阳气亏虚,痰火内扰,心脉瘀阻所致[2]。

    心电图的早搏又称“期前收缩”,其发生机制不外乎异位节奏点兴奋性升高以及由于局部心肌纤维的传导障碍而产生的折返激动。而局部兴奋性增高及心肌纤维传导障碍产生折返激动又常常因不同的因素而促成。心电图异常改变,在不同的证型中分布也有不同,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病情逐渐加重,病程日久,其心电图也随之发生异常改变之故。

    痰浊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浊多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逸等,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水湿痰饮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即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又可以流注经络,阻碍气血的运行。例如凡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或脾生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遏气道,气机不利,肃降失常,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内因。痰浊停留于胸膈,可出现心悸、胸闷、喘促等症。而喘证又是左心衰竭的重要表现。心主神明,心之气血充盈,功能正常,则一息四五至,相当于 70~80 次/min;脉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若水湿痰饮内停,影响及心,导致脏气失常,往往扰乱心脉,脉象上表现为不规则的歇止,心电图是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的症状。脉象上的不规则歇止会因痰浊的多少而变化,故心衰的痰浊证患者与室性心律失常分级的严重程度有关。

    为此,笔者认为动态心电图各种心律失常检出指标的差异,对于中医诊断心衰分型的价值不仅具有一定的定性意义,而且尚有一定的定量意义。心律失常检出指标的定量变化,可以更为确切地表达中医各证型变化,便于临床观察。利用心电图诊断技术研究心衰,可以在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心衰的研究内涵,可以对心衰的诊断标准给予定量、定性的指标。中医辨证注意整体观念,西医辨病重视局部病变,同时结合医学先进的诊断手段,真正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提高中医临床的病证诊疗水平十分有益。由于心衰患者病情复杂,中西医又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中西医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将有助于对该病的治疗。

    心律失常对现代医学的“病”没有特异性诊断价值,但对中医学“证”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从数理统计角度再次证明了两者之间内部联系与上述理论阐述是一致的。总之,心电图等现代检查手段能反映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可给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
  〔1〕郭军, 成晓兰, 刘超峰, 等. 心电图指标对中西医诊断心衰分型的价值分析〔J〕. 医学杂志, 2004, 18(3): 259-260

〔2〕侯天印. 心律失常与中医心气虚、心阴虚关系的探讨〔J〕. 中级医刊, 1989, 24(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