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40 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骆玲华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保留灌肠;慢性结肠炎;654-2;甲氰米胍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多发于中青年人。临床以腹泻、腹痛、黏液便、脓血便和里急后重,反复发作不止等为主症,属祖国医学中的“泄泻”、“肠风”、“久痢”之范畴。由于病因未明,目前尚无特效方法,笔者采用中药通肠汤保留灌肠,同时加入甲氰咪胍注射液、654-2 注射治疗 40 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小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27~52岁,病程最短者 3 个月,最长者 10 年。均为我院或外院经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根据乙状结肠镜所见,将局部病变简单分为 3 种类型:①轻度病变:以黏膜充血水肿为主;②中度病变:以黏膜糜烂血为主;③重度病变:黏膜面溃疡形成为特征。对照组 40 例,男 32 例,女 8  例,年龄21~60 岁。病程 5 个月 ~ 8 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史。

    1.2.2    粪检排除阿米巴、血吸虫,痢疾杆菌培养阴性。

    1.2.3    乙状结肠镜检有黏膜充血、水肿或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渗出及浅表性溃疡。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用自拟通肠方。药物组成:白芨 30 g,白头翁 30 g,红藤 30 g,黄柏 30 g,苦参 20 g,白矾 6 g,地榆 20 g, 加水煎 40~50 min,取药液 100 mL。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654-2 注射液 2 mL。

    1.3.2    方法:每次取上述灌肠液 100 mL,加入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如腹痛甚者可加 654-2 注射液 2 mL(短时间用,3~5 d)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每日 1 次,14 d 为 1 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重复数个疗程,间隔时间为 7~10 d。

    对照组:氧氟沙星注射液 250 mL(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以及甲硝唑注射液 200 mL(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滴注,14 d 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检肠黏膜正常。好转:腹泻、黏液血便次数减少,腹痛减轻,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无效:症状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同治疗前无变化。复发:溃疡痊愈后又复发,另有 1 例未坚持治疗。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 1。

    3    讨    论

    慢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的“肠风”、“泄泻”、“久痢”等范畴。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对促进消炎、消肿、溃疡面愈合及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有较大帮助。

    甲氰咪胍是一种良好的组织胺 H2 受体阻滞剂,是近年治疗消化性溃疡较好的药物,也有报道用于慢性肠炎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可能因其作用于肠壁中释放组织胺的肥大细胞所致。我们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同时,配合甲氰咪胍和解痉剂 654-2,认为疗效较好,也未出现副作用。

    自拟通肠汤中的白芨入脾胃经,因含胶质,善消肿、生肌,布于黏膜面,可保护黏膜,并促进黏膜再生,有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之功。白头翁可清血分之热,为热毒赤痢之要药,《本经》谓其“主逐血止痢”,又《保命集》云:“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红藤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为治肠痈腹痛之要药,《本草图经》:“行血,治气块。”黄柏、苦参性味均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二药常合用。白矾性味涩寒,有收敛止血,涩肠止泻之功效,可疗久泻、便血。地榆归大肠经,凉血解毒,可止脓血,故适宜上述诸证。

    本方组成药味简单,药源充足,疗效好,无副作用。灌肠时间以早晚为佳,也可自行掌握,药液温度 37℃为宜。其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
  〔1〕张健, 刘永胜, 翟玉萍. 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结肠炎疗效观察〔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4. 4

〔2〕吴元祥, 陈飞, 薛建华, 等. 黄桂藻肠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7例〔J〕. 中西医杂志, 2005. 1

〔3〕朱凤玲.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结肠炎50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