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母婴垂直传播及预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冬梅 时间:2010-07-12

【摘要】  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广泛流行,因其病死率高,已成为全球最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截止2004年全球有HIV感染者3940万人,其中妇女占44%,儿童占3.6%,儿童感染者90%来自母婴垂直传播。自1995年我国发现首例HIV母婴垂直传播后,母婴垂直传播比例逐年增长,随着女性感染者的增加,HIV抗体阳性的母亲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把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严重影响了出生人口素质,对人类生存和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就HIV感染者母婴垂直传播及预防进行论述。

【关键词】  HIV;母婴传播; 预防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亚洲已成为继非洲以后世界第二大传播地区,我国同样面临HIV流行的严峻挑战。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从1995年我国首次发现HIV母婴垂直传播后,母婴垂直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

  1  HIV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率

    根据UNAIDS报告估计,全球有HIV感染者3940万人,其中HIV感染者妇女占44%,妇女和儿童感染HIV机会是同年龄男性的2.5倍,有些地区高达6倍,HIV感染者儿童占3.6%,儿童感染的90%来源于母婴垂直传播,根据Levine报道[1]在发达国家HIV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14%~33%,而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率高达40%~50%。国际上报告[2]在发达国家母婴垂直传播HIV发生率为15%~25%,在发展中国家为25%~45%。我国由李淇[3]报道了自1991~1998年在25345人次孕妇HIV抗体检测中检出38例抗体阳性,在38例抗体阳性孕妇,24例抗体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幼儿跟踪调查中,发现5例婴幼儿感染HIV,占跟踪人数的21%,以从孕妇检测HIV抗体的检出率看与有些国家报告的35%的孕妇HIV感染率相比[4],云南省的孕妇HIV感染情况显得较轻微,这只能证明该省孕妇感染HIV情况尚处于早期阶段,但随着HIV的流行趋势越来越严峻,性传播的比例上升,艾滋病的母婴垂直传播问题将会日趋严重。

  2  HI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因素

    2.1  间接因素

    2.1.1  发病年龄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多发生在成年人中,约1/3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15~24岁,为生育年龄和生育期,这就增加了HI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会。

    2.1.2  性传播途径增加  HIV感染的性传播途径增加,因存在多个性伴侣的情况,增加了女性感染的机会。据报道[5]在过去十年中流行侵袭妇女正在增长,因为妇女在生物、文化、和社会状态能增加她们受HIV感染的可能性[6]。有关专家阐述了这一问题,认为家庭暴力、性滥交和性的男女不平等都成为女性HIV感染的风险因素,由于女性HIV感染的增加,造成了母婴垂直传播几率的增加。

    2.2  直接因素

    2.2.1  母体艾滋病患者、HIV感染病情程度,被认为是影响HIV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高危因素  艾滋病患者较单纯HIV感染者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高3倍,母体病毒数量是决定母婴垂直传播最重要的因素[7],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孕妇平均病毒量为10567拷贝/mm2,当母体病毒量超过平均病毒量时母婴传播率增加2倍。

    2.2.2  产科相关情况  艾滋病或HIV感染的孕妇应早期监测和采取有效的抗病毒。阴式分娩、破膜时间、胎方位、产钳或吸引助产诸因素,均可增加HIV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破水时间是影响母婴传播率的独立因素,以4h为界,破水时间超过4h的比低于4h的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高2倍,HIV抗体阳性母亲哺乳,使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危险性增加29%。

  3  HIV感染和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途径

    世界上公认母婴垂直传播HIV的情况是发生在怀孕期、分娩期和哺乳期三个阶段,如母婴垂直传播HIV的感染率为35%时,10%在孕期感染,10%在分娩期感染和15%在哺乳期感染[8]。

    3.1  怀孕期  怀孕期母婴垂直传播HIV被认为是病毒通过胎盘实现的。妊娠期胎盘是抵御HIV传播的屏障,但胎盘病证实,即使在新生儿无HIV感染时,胎盘亦可找到HIV病毒。

    3.2  分娩期  分娩期母婴垂直传播HIV是胎儿与含有病毒的血液,宫颈、阴道分泌物接触实现的。HIV感染者的血液,宫颈、阴道分泌物都含有大量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皮肤黏膜是HIV侵入的途径,阴式分娩的产钳、吸引如发生胎儿皮肤破损亦可以增加母婴垂直传播的机会[8]。

    3.3  哺乳期  产后哺乳是传播HIV的方式[9],在HIV感染者产妇的乳汁中HIV的检出率更是高达58%。大多数的研究证实早期的乳汁传染性更强,Nduti[10]的一项研究发现66%哺乳期的母婴垂直传播发生于哺乳6周内,新生儿感染可能是乳汁内的病毒通过口腔或者胃肠道实现的。

  4  HIV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

    4.1  关注性和生殖健康  有文章[11]说: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对性及生殖的健康和权利有无限的影响,而性和生殖卫生服务在女性和男性预防HIV和艾滋病上至关重要。在艾滋病的预防和方案中应提供基本的性与生殖的医疗保健,而适宜的防治艾滋病的形式,应包含在所有的性与生殖卫生服务中,作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问题,特别是在性、计划生育与流产服务、妊娠相关医疗、性传播感染服务、针对性暴力的服务中。

    4.2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更多人认识HIV对家庭后代的危害  加强健康教育,让人们熟悉艾滋病和HIV其临床表现的多样化,采取各种措施防范艾滋病是当前公认的能有效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手段[12]。妇女要保护自己不受艾滋病病毒感染,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女性应尽量避免怀孕。

    4.3  关注HIV母婴垂直传播  我们应及早对预防控制母婴垂直传播HIV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加以研究,及早制定一些有效策略和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减少和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针对母婴垂直传播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保健机制,通过系统培训把预防控制母婴垂直传播HIV知识与妇幼保健系统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利用产前检查、保健咨询等时机做好孕产妇的母婴垂直传播HIV的防控工作。

    4.4  加强产科HIV母婴垂直传播预防

    4.4.1  妊娠期  到目前为止,至少有四项研究证实妊娠期病毒数量低至测不出时,垂直传播的发生率极低,因此妊娠期治疗HIV感染的理想状态是使病毒数量测不出。

    4.4.2  分娩期  由于阴道分娩及破膜时间长是HIV传播的高危因素,人们提出剖宫产术以减少分娩期HIV垂直传播的机会[13],通过对许多分娩方式的研究,应采用妇产科联盟推荐使用齐多夫定治疗并择期剖宫产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HIV母婴垂直传播。择期剖宫产应选择38周进行,避免羊水穿刺,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如发生胎膜早破应尽快终止妊娠,以破膜时间小于4h为宜,应尽量避免阴式分娩、产钳及吸引助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对产程超过4h的产妇应行剖宫产术。

    4.4.3  哺乳期  据报道[14]约有1/3的儿童是出生后通过母乳喂养被感染上HIV,因此建议使用母乳代用品,核苷类抗病毒药齐多夫定(AZT),新生儿出生后用药6周。由于母乳中含有免疫抗体是婴儿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物质,因此要尽量避免其新生儿出现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15]。

    1992年美国和德国首先进行了PACTE方案的个体研究,在孕14~32周开始使用AZT,产时静脉给药,新生儿生后用药6周,可使HIV母婴垂直传播下降67%[16],以后AZT短期方案也取得成功。

    总之,在可获得满意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条件下[17],母婴垂直传播HIV几率<2%。为了使HIV妊娠妇女有98%的几率分娩一个健康的婴儿应采取的措施:对每一孕妇检查HIV;HIV合并妊娠的妇女监测病毒数量;采用联合抗病毒方案,以使病毒数量测不出来;在分娩期于38周择期剖宫产;产后禁止哺乳,新生儿抗病毒治疗6周。

【】
  1 Levine AM.Mother-child transitions and itsprevetion HIV/AIDS.Clinical Management,2002.

2 张家鹏,程何荷.我国证实首例母婴传播HIV感染者的报告.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16(特刊6期):封4.

3 李淇. 云南省预防控制母婴垂直传播艾滋病病毒的研究. 预防医学, 2003,38(1):68-69.

4 Prevention of HIV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of Child UN AIDS,2003,4-5.

5 Prevention of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IV UNAIDS,2000,2.

6 孙新华. 全球及世界主要国家HIV/AIDS情况. 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4(4):176.

7 Sheerer WT, Legation C, Lents DE,et al. Early spontaneous aborhon and fetal thymus abnormalities in maternal to fetal HIV infection. Acta pacdutr suppl,2003,421:60-64.

8 Newell ML, Dorm DT, Peck ham CS.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IV-t: Maternal immune status and obstctncs, The European Collsbocatrse Study AIDS,2002,10:1675-1681.

9 Dunn DT,Newell ML, Adzes AE, et al.Risk of Har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transmission breastfeeding Lancet,2003,340:585.

10 Gourmand V, Lamer F, Brossard A, et al.Frequent and early in utero HIV-1 infection AIDS Res HUM Retrovrnses,2002,7:337-341.

11 徐文严.艾滋病与性传播疾病的关系.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分册,2004,20(3):131.

12 Goldman L.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 Ed. Philadelphia WB.Saunders Company,2002,1893-1989.

13 Nudity R, Rohm C, Mhon-Ngacha U, et al.Effect formulas feeding on transcnission of HIV-1 Transmission I.AMA,2000,283:1167-1174.

14 王镜,白维仁,王立荣. 临床艾滋病.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大学联合出版社,2002,140,573.

15 Connor EM, Speling RS, Gelber R, et al. Reduction of maternal-infant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 with zidovudine treatment. N Eng Med,2001,331:1173-1180.

16 Fiscus SA, Schoen bach VJ, Wilfert C.Short courses of zidovudine and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IV .N.Eng Med,2003,340:1040-1041.

17 ACOG Committee on Hostelries prevention of vertical tranamiddion of HIV infection. Committee Opmion,20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