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6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霞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带状疱疹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阿昔洛韦、乙酰谷酰胺,黄芪静脉滴注、季德胜蛇药片与炉甘石擦剂混匀外擦,对照组用阿昔洛韦、乙酰谷酰胺静脉滴注,阿昔洛韦软膏外擦。两组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止疱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照组有后遗神经痛,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病程短,无后遗神经痛,值得推广。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在临床较为常见。早期治疗不当易留后遗神经痛。2000年6月~2007年6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按《新编诊疗常规》制定[1]。

    1.2  排除标准  (1)有糖尿病者。(2)病程1个月以上者。(3)肝肾功能异常者。

    1.3  病例选择  72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一般资料:将所有病例按数字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7~75岁,平均50.44岁,病程1天~1个月,平均15天左右;部位:发于头面部;3例,胸肋7例,腰骶9例,背部5例,腰骶与腹股沟1例,下肢1例;病情轻重程度:轻度15例,中度14例,重度7例;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5~70岁,平均49岁;部位:发于头面部2例,胸肋20例,腰骶7例,背部3例,上肢3例,下肢2例;病情轻重程度:轻度15例,中度16例,重度5例,而且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静脉滴注阿昔洛韦0.5g,乙酰谷酰胺0.4g,黄芪30ml,外用:季德胜蛇药片捣烂与炉甘石擦剂混匀外擦。每日3次。对照组:静脉滴注阿昔洛韦0.5g,乙酰谷酰胺0.4g,外用阿昔洛韦软膏,1日3次。两组患者如伴有细菌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两组患者均肌肉注射聚肌胞4ml,隔日1次,疼痛缓解则可停用阿昔洛韦。

    1.4.2  观察指标  (1)刺痛与灼热消失时间。(2)皮损恢复程度。(3)有无后遗神经痛。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2]  止痛:疼痛与灼热消失或原有剧烈疼痛减少至轻度。止疱:无新水疱出现,原有水疱开始干涸结痂。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疼痛消失。显效:皮损消退80% 以上,疼痛锐减。无效:皮损消退50%以下,疼痛无减轻或皮损消退有后遗神经痛。

    2.2  两组疗效比较  组:痊愈36例,对照组:后遗神经痛 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表2。表1  止痛时间比较早期止痛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照组有1例后遗神经痛。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2  止疱时间比较  注:在止疱时间和例数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疱-带状病毒引起,此病毒和神经末梢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使神经节发生坏死,产生疼痛,出现节段性水疱,治疗不当易致病程延长及后遗神经痛,西医认为是免疫功能低下感受病毒而致,治则是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继发感染止痛。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认为或因脾失建运,蕴湿化热;或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损伤正气,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于肌肤。故中医扶正,除湿热祛毒为治则,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能减少后遗神经痛,缩短病程,给予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抑制病毒、乙酰谷酰胺可改善神经细胞代谢,促进受损神经修复,黄芪能补脾益气、祛毒生肌、增加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改善钠代谢、促进皮损修复,外敷药物:季德胜蛇药片主要成分为七叶一枝花、地锦草,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和具有收敛炉甘擦剂混合使用,能迅速止痛、收敛皮损,治疗中:止痛迅速,糜烂面收敛结痂快速,病程明显缩短,基本杜绝后遗神经痛。

【】
  1 张学庸.新编诊疗常规.北京 : 金盾出版社, 1990, 56.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