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权,朱英 时间:2010-07-12

【摘要】    朱永厚教授对于小儿厌食证、小儿哮喘、小儿热证及疑难杂症的有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治疗小儿厌食证经验更为丰富,他提出的治疗三法:即消食法、健脾法、滋阴法以及研制的麝珠牛黄丸、羚贝止咳糖浆等疗效显著,并认为精于辨证施治,灵活用药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关键词】  小儿厌食症 消食法 健脾法 @朱永厚 老中医经验

  朱永厚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儿科教学、科研与临床五十余载,深受患儿家属信赖与好评。朱老认为引起小儿厌食症原因很多,主要在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果过吃零食、甜食及饮食不能自制,均导致胃肠功能的改变,出现小儿厌食症,本文仅就朱老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介绍如下。

  1  治验3法

  1.1  消食法  朱老认为,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由于饮食及喂养不当或过食肥甘厚味,超过小儿脾胃正常功能导致食滞内停损伤脾胃,造成运化失职,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因此出现食欲不振,食不知味,脘腹胀满,口臭或嗳气,喜冷饮,腹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滑等症状。治以消食法消食导滞。自拟方:焦山楂、麦芽、陈皮、半夏、茯苓、连翘、藿香、砂仁、鸡内金。腹胀加厚朴,出汗多加黄芪、防风(少量),大便干燥加蕃泻叶、大黄(小量)、白芍。

  1.2  健脾法  因为脾胃相表里,脾宜生则健,胃宜降则和。若乳食不能节制,饮食过多易损伤脾胃,脾为生化之源,脾失健运,易出现脾虚症状,表现为厌食或食而不化,大便多溏泻夹有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淡,舌苔薄白,脉缓无力。治用健脾法益气消食健脾。自拟方:茯苓、白术、太子参、山药、藿香、砂仁、鸡内金、山楂、麦芽。

  1.3  滋阴法  因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小儿误用功伐之品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耗伤脾胃,受纳运化失常,亦可出现厌食,表现为不思饮食,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故用滋阴法滋脾养胃。自拟方:焦三楂、炒麦芽、鸡内金、天冬、沙参、白术、远志、麦冬。

  2  病案举例
      
  患儿刘某,男,4岁,厌食半年就诊,表现为食少、纳呆、腹胀、口臭喜凉饮,便干2~3 d 1次,小便黄。查体:精神欠佳,面色发红,舌质红,舌苔白腻,脉滑。治宜消食导滞。药用:焦山楂、麦芽、枳壳、鸡内金、厚朴、大黄(少量)、佛手、香附。水煎10~15 min,每次服15 mL,3次/d。2 d后再诊,患儿食量略有增加,腹胀减轻,便干略有缓解,继续巩固治疗,服药4 d再诊,患儿食欲明显好转,无腹胀,大便正常。

  3  小结
      
  朱老认为,小儿厌食虽属一个症状,但由于长期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已成为一种病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都可发病,尤以1~6岁小儿多见。因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之一。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由于厌食症的长期存在,造成机体营养失调,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朱老针对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提出消食、健脾、滋阴三法疗效显著[1?4]。

【】
    [1]杨 闯,周贤刚.推拿按摩法小儿厌食症34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77.

  [2]朱 睿,付 莹.健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65.

  [3]妥 忠,孙 宁,姚智卿.针刺四缝穴配合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J].吉林中医药,2008,24(7):517.

  [4]徐子亮,刘华珍.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7):4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