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质学说论小儿哮喘的冬病夏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德 赵霞 时间:2010-07-12

【摘要】    小儿素体肺脾肾不足, 易受外感、接触异物等因素影响而诱发哮喘。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有可调性。在哮喘冬病夏治过程中,依据患儿体质特点,进行辨质论治,可有针对性的改善患儿体质,减少或消除哮喘的发作。

【关键词】  哮喘;儿童;辨质论治;冬病夏治

  哮喘是儿科常见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意义重大,也容易被家长所忽视。中医冬病夏治在防治哮喘方面效果确切,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依据中医体质学说“辨质论治”思想,本文对患儿哮喘的冬病夏治做以下综述。

  1  冬病夏治研究概况

  1.1  中医理论研究  冬病夏治始于《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对中医阴阳、五行、气候、体质[1]等理论的具体应用。
      
  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随着二十四节气的交替,阴阳变化循环往复;“冬至”与“夏至”,是其变化的转折点。冬至阳始生,夏至阴始生。哮喘多在冬季发病。冬至时节患者体内及界的阴气均上升到顶点,阳气消退趋于尽头,易于发病。因寒邪太过,患者到夏至阳气仍未能上升至顶点,而借助自然界上升到顶点的阳气克制患者上升到顶点的阴气,即可恢复脏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五行相生相克  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冬病夏治体现了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
      
  气候学说认为自然界的四时五气及四时不正之气均可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正常人夏至热气旺盛,而哮喘病人仍处于虚阳状态。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借助自然界上升的阳气,推动人体虚阳趋于好转,乘势制约太过之寒气,重新恢复阴阳平衡。《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因素(生活环境、衣食、医药等)的影响而变化,形成不同体质。体质差异导致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不同。哮喘病人夏至用辛温药可以温虚阳、驱寒邪;或以壮阳药在阳气渐退之时随而济之,补充阳气,均可改善虚阳体质,消除病根。体质特点决定了发病的易感性及倾向性。对不同患儿,依据各自体质特点,做到“辨质论治”。《素问·三部九候论》中“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是为“辨质论治”思想的最早体现。
 
  1.2  机理研究  冬病夏治目前仍以外治法穴位敷贴为主。现代解剖学认为:呼吸系统的病理反射区分布在背部交感神经链附近,即人体俞穴分布区。药物穴位敷贴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及经络气血运行。敷贴选用肺俞、心俞、膏肓、大椎等穴。大椎是抗炎抗过敏的首选穴。针刺大椎穴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下降,提高机体白细胞数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2]。敷贴药物以《张氏医通》白芥子涂剂为基础方加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3],白芥子敷贴法主要通过对气道平滑肌的松弛作用及抗过敏作用来抑制介质,达到治疗目的。此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说认为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改变了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状态,人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止咳、平喘、调节免疫力的目的。

  1.3  临床研究  患儿行冬病夏治可以显著减少或消除哮喘的发作,并可改善患儿体质[4-9]。

  2  中医体质学说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

  2.1  古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小儿体质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在中医儿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颅卤经》“纯阳”、清·叶天士“稚阴稚阳”、明·万全“五脏有余不足”等几种较有影响的学术观点。

  2.2  小儿体质现代分类  现代体质分型以匡调元[10]的6分法和王琦、盛增秀[11]的7分法为代表。结合需要,临床上先后提出多种分类法。朱锦善[12]结合临床划分出正常质、痰湿质、气虚质、内热质、气阴两虚质。皇浦燕[13]将小儿体质划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肾气不足型、肝肾不足型、血虚型。王明明[14]将初生儿划分为正常质、脾禀不足质、肝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心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胎热质。李燕[15]将足月健康新生儿划分为阳盛质、阴盛质及阴阳平和质。温振英等[16]将小儿体质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苏树蓉等[17]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型和不均衡型,不均衡型又分为肺脾质和脾肾质。

  2.3  对哮喘患儿的体质状态的认识  小儿素体肺脾肾不足,受外感、接触异物等因素影响易于诱发哮喘。赵霞等[18]对100例哮喘患儿的体质调查发现:哮喘患儿中3岁以上的占77%,且70%以上的患儿有家族史或湿疹等特异性病史;患儿体质均为不均衡质,以脾肾质为多,占80%;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提示,脾肾质患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

  3  讨论
   
  体质学说认为“儿童3岁以后方渐现体质差异,3岁以前体质差异相对较小。”也即体质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鉴于体质的可调性[19],临床中,在对婴幼儿进行体质分型的基础上,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调养、方案[20],通过后天因素来逐步改善儿童体质(尤其有哮喘家族史的儿童),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鉴于目前体质分型的多样性,我们在进一步评定统一标准的同时,是否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依据相关易感基因检测,对体质进行定型。如王文宝等[21]在北方汉族健康人的中医体质类型与HLA基因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中的相关基因与中医体质有关,并发现中医体质具有先天遗传性。现在,个体化医疗是社会医学模式的趋势。尽管,相关基因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但作为人类身份的特殊标志,其在中医体质定型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

【】
    [1]万力生,范红霞.冬病夏治防治哮喘的机理探讨[J].中医研究,2001,14(1):3-4.

  [2]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7版.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5:196-198.

  [3]PeterJ,etal:AmRevRespirDis,1987,135(6):26.

  [4]张淑萍.冬病夏治法治疗小儿哮喘35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8,15(6):-267.

  [5]邓湘沅.内外合治小儿哮喘症3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2):47-48.

  [6]姜言安,陶国胜.手法结合紫河车治疗小儿哮喘64例[J].按摩与导引,2002,18(4):21.

  [7]张素琼,张艳娥,胡清萍.咳喘散“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对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3):-413.

  [8]毕美芬.药物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1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5):54-55.

  [9]纪 彤,田永萍.综合外治法治疗小儿哮喘96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6-48.

  [10]匡调元.体质病研究[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8,1(2):3-17.

  [11]王 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5:70-71.

  [12]朱锦善.小儿体质类型及其临床意义[J].新中医,1989,21(5):6-8.

  [13]皇浦燕.小儿体质初探—732例调查小结[J].浙江中医杂志,1993,34(4):232-235.

  [14]王明明.初生儿体质类型探析附:120例正常初生儿调查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7):293-294.

  [15]李 燕.225例夏季出生足月健康新生儿体质分型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6(1):20-22.

  [16]温振英,郑 军.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研究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8,39(6):362-363.

  [17]苏树蓉,钟柏松,黎 欣.1061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6,37(10):613-616.

  [18]赵 霞,苏树蓉.100例哮喘患儿体质调查及分型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16-17.

  [19]匡调元,张伟荣.寒体与热体研究[J].中医杂志1995(9):553-556.

  [20]苏树蓉.小儿体质理论与儿童保育[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74-75.

  [21]王文宝,曹峰林,李 辉,等.北方汉族健康人的中医体质类型与HL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J].哈尔滨医药,2002,2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