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有关神经肌肉疾病名义辨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鞠宝兆,陈庚 时间:2010-07-12

 

  5  解亦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尺脉缓涩,谓之解亦安卧。”《素问·玉机真藏论》云:“冬脉太过则令人解亦,脊脉痛而少气。”《素问·刺要》云:“髓伤则消烁行酸,体解亦然不去矣。”《灵枢·四时刺逆从》云:“血气乃竭,令人解亦。”《灵枢·论疾诊尺》“尺肉弱者,解亦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解亦即懈怠,为肢体倦怠,精神疲惫的病症,表现为肌肉松弛无力的特征。其发病机理主要为气血不足、精髓亏虚、脾气虚衰、肾气耗损,总属虚弱病症,有似于医学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当以补虚为主,或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加减以补益气血;或用大补元煎加减以补益肾精;或用补中益气丸加减以补脾益气。

  6  痱与偏枯
      
  《灵枢·热病》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素问·脉解》云:“内夺而厥,则为?痱,此肾虚也。” 偏枯古名,从疒,扁声,指偏体不用而古名半身不遂。痱,古读如“比”,即“不知”之合声,而“不知”为神志昏迷,无所觉知之谓。明《医学纲目·中风》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痱与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无气营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考偏枯与痱之别,偏枯以半身不遂为主,因其邪在肌表,未及于心,故神识无伤,而痛觉存在,属汉以后中风之中经络,与现代医学废用性肌萎缩相类。治疗以调虚实,和逆从,恢复营卫经络气血的畅行,可随证选用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加减。而痱者,以无所觉知为主,因其邪入内里,心伤神昏,故痛觉不存,而体无收持,属汉以后中风之中脏腑,但有似于现代医学脊髓空洞症。针对其内夺而厥,肾虚脉弱的病机特点,可随证选用地黄饮子、千金三黄汤加减,补肾生精,清心通络[3]。

  7  肉痿与风痿
      
  痿字与委、萎同,提示痿病可有组织器官萎缩枯槁的表现;《广雅疏证》谓“委,弃也。”说明“委”含有功能衰退或不用之义。由此可见,古代痿病包容了组织器官枯萎和功能痿废不用的一类疾病。《内经》有24篇37处论及痿病,考究与神经肌肉疾病关系密切者,当推肉痿和风痿。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脾脉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举,心慧然若无病。”《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素问·痿论》云:“肉痿者,得之湿地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由此可见,肌肉痿废,四肢不举的病症,多以脾病为主,或因寒湿侵袭,或因湿郁化热,或因脾虚脉弱,总以脾胃功能失常,气血化源不足,四肢肌肉失养所致。以其急性发病者,有似现代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之类,慢性发病者,有似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疾病之类。治疗关键在于“治痿独取阳明”,针药并举[4]。随证选用二妙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
      
  综上所述,《内经》作为最早对神经肌肉疾病进行详细记载的中医,保存了很多对当今临床仍有启发意义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探讨和考辨《内经》肌肉病变之名义,对进一步探索临床神经肌肉疾病的防治仍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沅昌.医学百科全书·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85:47-48.

  [2]熊继柏.《内经》独特病的训识与证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2):1-2.

  [3]鞠宝兆.《内经》偏枯病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91,(3):3-5.

  [4]唐雪梅.《内经》痿证理论及临床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6):350-351.

【摘要】  通过对《内经》所载神经肌肉相关疾病“肉苛”、“肉烁”、“肉枯”、“留瘦”、“体惰”、“享单”、“痱”、“偏枯”、“风痿”、“肉痿”、“解亦”等进行名义辨析,病因病机及症状分析,对进一步探索临床神经肌肉疾病的防治仍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内经 神经肌肉疾病 肉苛 肉烁

  神经肌肉疾病是目前难治性疾病之一,临床上因其发病年龄的不同以及受累肌群的范围和程度的不同,表现和病程各异。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现就《内经》有关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法则等辨析如下。

  1  肉苛
      
  《素问·逆调论》云:“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即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素问·五常政大论》又云:“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肉苛,筋脉不利。”张介宾《类经》释:“苛者,顽麻沉重之谓”。《赤水玄珠·第十九卷·肉苛》:“肉苛者,伤寒发汗过多,亡其血者,乃变此证。该营虚卫实,则血气不得和通,肉失所养,故顽痹不仁,痛痒不知也。用羌活冲和汤加桂枝、当归、木香主之。”肉苛之义为严重的肌肤麻木不仁兼肢体沉重的病症。其机理在于营卫不足,经络空虚,且见“人身与志不相有”的感觉、运动与营养障碍,颇似医学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炎[1]。治宜调和营卫、补益气血、疏通经脉,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神效黄芪汤、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

  2  肉烁
      
  《素问·逆调论》云:“人有四肢热,逢风而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是人当肉烁也。”《素问·皮部》又云:“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肉烁是以四肢发热,肌肉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多见于温热病,阳热亢盛,耗伤阴津,燔灼肌肉所致。另有风消,即“两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素问·阴阳别论》)与本病征象相似,与现代运动神经元疾病之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相类,治宜养阴清热,可随证选用资生汤、青骨散、三甲复脉汤加减。

  3  肉枯与留瘦
      
  《灵枢·刺节真邪》云:“寒热相搏,久留而肉著,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素问·三部九候论》云:“留瘦不移,节而刺之。”王冰注云:“外风入中,伏藏不去,则阳气内受,为热外燔,肌肉消烁,故留薄肉分,消瘦而皮肤着于筋骨也。”本病是病气淹留,形体消瘦,多因内在精神情志不调,正气亏虚,外邪侵袭深入,与现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废用性肌萎缩相类。治宜针药并举,药以养正,刺以祛邪。方选人参归脾汤、人参养荣丸、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4  享单与体惰
      
  《灵枢·口问》云:“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享单。因其所在,补分肉间。”《灵枢·寒热论》云:“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少腹脐下三结交。”《素问·风论》云:“脾风之状,汗出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享单”同“身单”,《辞海》注:“享单,下垂貌。”若以“享”为偏旁指“廓”与“郭”,代表人体廓落于外之躯壳;以“身”为偏旁代指全身各个部位;而“单”声同“摊”,有“缓”之义。由此看来,享单即全身肌肉无力而下垂,四肢弛缓不收的病症。其所病躯体弛缓不收部位又不恒定,故有“因其所在,补分肉间。”后世以单之摊缓之义,加之以“手”、“足”、“口”、“舌”、“肉”之偏旁,证明享单之为病乃全身手、足、口、舌、腹各个部位弛缓不收,或曰摊缓(瘫痪)的总称。摊缓之辨,摊则懈堕而不能收摄,缓则弛纵而不能制物,故其证以四肢不举,筋脉关节无力,不可枝梧者为摊;四肢虽能举动,而肢节缓弱,凭物方能运用者,谓之缓。轻者缓(痪)为体堕,重者摊(瘫)为享单。本病与现代医学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极为相似[2]。考其《内经》所述之病机,一是阳明胃虚致诸脉皆虚,筋脉懈惰而为享单;二是房劳过度,损伤元气,机体功能衰退而为享单。治疗之“补分肉间”,意在培补后天脾胃,取“三结交”乃温补先天元气。推之方药,可随证选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合河车大造丸、鹿胎丸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