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V因子及抗磷脂抗体是儿童心肌缺血中风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胜仁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研究第V因子(FVL)及抗磷脂抗体(APLA)与儿童心肌缺血中风发病的关系。方法:患病组与对照组均被进行凝血、免疫学检测。结果:杂合子FII G20210A及纯合子MTHFR677T与中风的发病风险增加无关,并且FVL杂合基因引起中风发病率的风险大约是5倍。5例患有中风的患儿同时有2次血栓形成倾向的记录。结论:患有中风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更易发生血栓栓塞,可以指出FVL及APLA是引起中风发生的显著因素。

【关键词】  心肌缺血;第V因子;抗磷脂抗体;血栓形成;儿童中风

  儿童中风发病率明显低于成年人,约占0.63~1.2/100000[1]。儿童中大多数引起心肌缺血中风的因素是血管闭塞血栓形成[2]。遗传性蛋白S(PS)及蛋白C(PC)缺乏与儿童期中风发作的关系存在争议[3]。有研究表明PS与PC不足与中风有关。血栓形成前体的多态性[4],例如FVL的506氨基酸残基的谷氨酸倍精氨酸替代及FII G20210A的G?to?A迁移被发现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常见危险因素。在儿科动脉血栓栓塞及中风的一些报道中FVL的增长被观察到,但是这些数据不能被其他的研究证实。同样,FII G20210A与儿童期中风的关系也存在争议[5]。此外,MTHFR核苷677(C677T)的多态性纯合子基因C?to?T转换并没有被发现是儿童中风形成的危险因素。目前认为APLA与儿童及成年中风的发生是相关的。由于血栓形成的遗传多态性与儿童中风的关系目前尚不确定,我们在这一研究里针对65例患有心肌缺血中风的儿童进行外露的危险因素APLA, FVL, FII G20210A,及MTHFR 677T的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患病组65例,为患有心肌缺血中风屏去评估血栓形成倾向的患儿。其中,7例有家族中风史,3例有血栓形成事件发生(1例为家庭有PC不足,其父亲在40岁时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另2例家庭有APLA及FVL,其母亲分别在18及23岁时患深静脉血栓)。65例患儿均经CT或MRI,心脏彩超及经动脉造影确诊。对照组145例,为经历了2次外科局部手术及来自儿科血液门诊的患儿(除外败血症、急性发热性疾病、凝血异常、活动期癌或骨组织坏死等病例)。其中81例做了血浆凝聚试验:PC,PS,AT及APLA,118例做了DNA多态性检测。

  1.2  观测方法 

  两组病例同时进行血浆凝聚学检测及DNA多态性检测。由于对照组的血浆凝聚检测与DNA多态性检测与种族、性别、年龄没有差别,而且每一个对照组病例都是随机抽取的,不存在主观上的干扰。

  2  结果

    本组65例患儿中,58例已确诊为小儿中风,其余7例被确诊为围产期/新生儿中风围产期,新生儿期中风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由于在围产期/新生儿期导致中风的原因可能是与儿童中风的原因不同,在不同组间分别进行分析。在58例患有儿童中风的患者以及7例在围产期/新生儿期患中风的患者中,没有再发中风病例。另外,在全部的65例病例中没有其他血栓形成的证据。

    58例患儿中有31例被发现至少有一次血栓形成记录。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栓形成倾向患病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例均不存在PS或AT不足。58例中风患者中有8例在诊断中风的同时存在患有其他疾病,1例没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儿患有颈动脉狭窄,PC不足1例,有FVL 1例,手术后纠正。另有2例,有677T MTHFR纯合子,在中风发生后的多重损伤及脱水后被证实,3例被诊断出细菌性败血症。此8例患者中有7例被确定存在多重因素,血栓形成倾向被确诊。

  3  小结
      
  笔者认为,儿童中风的发生是受多种不同因素影响的。目前证实血栓形成倾向的存在,增加了儿童心肌缺血中风的发生,存在血栓形成倾向的患儿患有中风理论是肯定的。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存在证实,应当在预防性应用抗血栓药物的前提下进行[1?5]。

【】
    [1]魏千程.中风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4):39?40.

  [2]郭玉红,邹丽萍.特发性儿童中风患者HLA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23(3):219?221.

  [3]张雪松,赵宏杰.中枢神经损伤的感觉统合爬行方案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59.

  [4]王彬,侯玉芬,郝清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治疗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5,25(1):58?60.

  [5]殷丽萍,司晓晨.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吉林中医药,2005,25(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