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七损八益”道家养生思想探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蒋应时,王钦鹏,李邓辉,李烨

【摘要】    分析 “七损八益”的养生理论,比较了《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两篇文章之养生思想,揭示了《内经》养生学理论的道家养生思想核心。

【关键词】  《内经》 七损八益 养生

  “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学者对于“七损八益”一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但是,对于“七损八益”的理解,不仅仅讲的 “七八”之数, “七损八益”背后所蕴涵的道家养生思想更值得深入探讨。
   
  古今医家、学者对“七损八益”的解释主要有3种:一者是解释为养生术,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养生方·天下至道谈》;《医心方》引《玉房秘诀》七损八益之法。二者是解释为养生之道,讲的是养生理论。如王冰、马莳、高世栻解释为男女生殖成熟之数与;粟胜勇[1]解释为肾中精气,这种指天癸成熟之理,亦近于道。又如日本学者丹波元简解释“八益”为男女盛长阶段,“七损”为男女衰退阶段;陈彭齐[2]解释为人体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阴阳平衡关系及“损益”间的矛盾变化,这种指人体发育过程的规律,亦同于养生之道。三者是直指阴阳消长损益的之理,包括天人阴阳合一的自然消长之道。如杨上善解释为阴阳更胜;张介宾、李中梓、张琦解释为阴阳消长;恽铁樵解释为阴阳损益;张志聪解释为阳有余阴不足;日本学者竹中通庵、门间嘉宽解释为“七八”是“阴阳”替代词[3] 。此外,如顾植山等[4] 从运气象数角度解释“七损八益”;有人[5]根据“河图”学说,认为“七损”为“七损一”,“八益”为“七增加一”。这种从术数概念解释,亦不离术与道两说。
   
  对于“七损八益”,不能作孤立的理解。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下文意,“七损八益”应该指养生阴阳损益之道。即能够掌握“七损八益”的养生阴阳损益的道理,从协调阴阳之气入手,人体便能保持内外环境平和稳定。如果不知道这种养生道理,人就容易衰老。更值得注意的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上古天真论》都在全元起注本第九卷,通过联系《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两篇文章共同强调的养生思想,可探究“七损八益”背后所蕴涵的深刻道家养生思想。
   
  《内经》中专论养生理论的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天年》等篇章所论养生理论多无突出的道家“虚静,无为”思想,只有《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两篇明确提出恬惔虚无的养生思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是和庄子 “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及 “夫虚静恬惔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这种“虚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一脉相承的,是老子“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十六章)的道家“虚静,无为”思想充分体现。因为“虚无”“内守”“恬惔”,都属于老庄著述及道家习用之语[6] ,所以《内经》养生理论受先秦道家“自然无为”养生思想的影响和渗透颇深,以《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两篇章为代表,故两篇章内容应互参以解读。
   
  《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构成了《内经》养生学理论的主体思想,是《内经》中仅有的论及七、八两个数字的篇章,且涉及养生长寿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并提出“北方-肾-水-耳”相互联系的认识。《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亦提出“肾者主水”,重视人体成长阶段中“肾气”、“天癸(癸水)”“肾精”作用,反映出养生重在养内,养肾。特别要注意的是人体生理变化过程重在养精、养气;而不知道“七损八益”养生之道,有早衰征象人养生重在养阴气。人的正常衰老无法抗拒,但是注重养生之道,延缓早衰的发生,就要更重视“阴气”的盛衰。这是老子重视“上善若水”(《道德经》八章)与重视“阴柔”思想在养生理论上的进一步体现。


    
  道家的虚静观念体现于中医养生学中的无为。因此,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层面,“七损八益” 的养生阴阳损益道理是顺应客观自然、顺应四时以养生防病,是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养生阴阳损益道理中阴阳的含义,就像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一样,似为二而实为一,所以要在整体中探求损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就是从养生之术的层面,对不懂得养生阴阳损益道理而损伤人体的具体解释。只有懂得养生阴阳损益道理,才能在养生之术的层面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素问·上古天真论》)。即在“七损八益”的养生阴阳损益道理指导下,比较全面地从形体、饮食、起居、情志、心理、精气神调摄等方面阐明了两篇章的养生方法与理论。
   
  道家的“无为”,实际上是以守为攻,顺应自然的去做,不妄为、不强为,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所以从人体的整体性层面,“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体现了养生阴阳损益道理对人体阴阳消长、协调平衡的重要意义。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道德经》四十章),揭示了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蕴含与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七损”和“八益”正是对人体阴阳互为消长、互为损益,以及和则益、过则损的相互转化辨证关系的高度概括。由上可知,只有从《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两篇章内容来分析理解“七损八益”,才能领会其真实的养生思想。
   
  据此,“七损八益” 养生阴阳损益之道的涵义,应当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章中的养生思想来认识,同时亦应联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全面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会“七损八益”蕴涵的“虚静,无为”的道家养生思想。

【】
    [1]粟胜勇. “七损八益”探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104.

  [2]陈彭齐. 浅论“七损八益”[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5):281.

  [3]王晓鹤. “七损八益”源流考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 15(3):17.

  [4]顾植山,陈 曦.“七损八益”仅仅是房中术吗?[J].中医药文化,2006,2:33.

  [5]王洪图总.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 .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196.

  [6]蒋应时.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与道家养生思想[J]. 中医研究,199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