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尹德辉, 林丹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测量并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生存质量(QOL)。方法采用 SF-36 量表,对 40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40 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和 40 例正常对照进行 QOL 测量与评价。结果湿热蕴脾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组比较 QOL 总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得分最低,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脾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QOL各项得分均下降,以 BP,GH,VT,SF,MH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QOL 各项得分均下降,除VT下降不甚明显外,其余得分均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 各项得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湿热蕴脾证组、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理、心理、社会机能受到很大影响;湿热蕴脾证组患者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限制较轻微;肝郁脾虚证组虽然其与湿热蕴脾证组相比肝损害较轻,病情相对稳定但生活质量却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生存质量 湿热蕴脾证 肝郁脾虚证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 指人类个体在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主观感觉和满意程度,与生存数量指标(发病率、死亡率等)相比,它更着重于生命活动的具体内涵,且更加敏感。测定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助于全面评价基本生命活动的特征以及实施医疗措施的效果。QOL 量表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心理感受、生活和社会限制等方面的内容都纳入其中的理念,更全面地体现了人类生命健康观。这一理念与中医的健康/疾病观更为接近,其研究原理与中医证候诊断的产生原理雷同,其形式和方法更易被中医证候诊断所借用。
   
  慢性乙型肝炎其各阶段的较长。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其昂贵的治疗费用和较差的预后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对患者的心理压力很大。随着人们对 QOL 的逐步重视,目前已逐渐将 QOL 作为慢性肝炎患者结局评价的一个指标。目前已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QOL 方面的相关报道[1,2],但是有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生存质量测量工具,测量 80 例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 2000-09 于西安联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3];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 2002 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湿热蕴脾证、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标准[4];病例纳入原则: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经中医辨证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湿热蕴脾证、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证属较单纯者为首选对象,两证并见、但有一主证者为次选对象;病例排除原则: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有 HAV,HCV,HDV,HEV 等其他病毒重叠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药物或酒精性肝病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者;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癌、肝性脑病,以及严重的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年龄在 18岁以下或者 60 岁以上者;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符合病例纳入原则,但未按规定用药或者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以上均不纳入本研究对象。

  1.2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4]根据主要症状轻重程度进行积分,轻(+)、中(+)、重(+),无或正常为(0),记分按一个(+)记 1 分,症状无或正常记 0 分,症状消失记 0 分,各个症状、体征得分相加为总分。具体标准见表1~2 。

  1.3  研究对象所有病例来源于海南医学院附属从 2006-02 ~ 2007-05 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共 80 例,分为两组。其中湿热蕴脾证组:共 40 例,男 36 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7.03±11.35)岁。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组:共 40 例,男性 34 例,女性 6 例,平均年龄(37.58±10.77)岁。另抽查与病例性别年龄大致相同的健康人4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 35 例,女性 5 例,平均年龄(36.87±9.77)岁。各组间在男女比例、年龄分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湿热蕴脾证与肝郁虚证组中医证侯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见表 3 。表1  湿热蕴脾证证候积分标准(略)表2  肝郁脾虚证证候积分标准(略)表3  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略)

  1.4  生存质量测量方法患者在出院后或门诊治疗 6 个月时随诊,正常对照组在体检后测量,采用 WHO 推荐的“健康调查简易表 MOSSF-36”[5]。该表有36个单项,包括8个主要方面:生理机能(PhysicalFunction ,PF);角色心理状况(ROLE-EMOTIONAL,RE);社会机能(Socialfunction,SF);心理健康状况(Mentalhealth,MH);角色生理状态(Pole-physical,RP  )活力(Vitality,V);躯体疼痛(Bodilypain,BP);主观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均按百分制评分。

  1.5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s表示,比较用P检验,使用 SPSS10.0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湿热蕴脾证组、肝郁脾虚证组、正常对照组QOL总分比较见图1。由图1可知,湿热蕴脾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QOL 总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得分最低,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湿热蕴脾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正常对照组 QOL 各分项得分比较见表4。湿热蕴脾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QOL 各项得分均下降,以 BP,GH,VT,SF,MH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QOL 各项得分均下降,除VT下降不甚明显外,其余得分均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 各项得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湿热蕴脾证组、肝郁脾虚证组、正常对照组QOL各分项得分比较(略)

  3  讨论

  随着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的目的已不仅仅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而更应看重于提高其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QOL),如何提高其生活质量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因此将健康相关QOL 的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医学观察指标,已日益成为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和其他临床实验研究的新标准[6]。临床实验不仅要回答是否有效、花费效益比、最佳治疗手段,还要回答治疗对 QOL 的影响[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长期患病,生活质量普遍下降。常用抗病毒治疗的评价指标如 HBV-DNA 定量、HBeAg、生化指标以及患者的自觉症状等,均很难反映患者心理健康的好坏,临床医师已经开始关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健康调查简易表 MOSSF-36(SF-36)是世界上公认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普适性生命质量评价表,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近期预后指标有助于定量、准确地掌握病情。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41.0%)和湿热蕴脾证(21.2%)居多[8]。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特点是湿热毒淤互结,多以湿热疫毒内蕴起病→气机郁滞→淤血阻络,此时以邪实为主;湿困中焦→脾失健运→脾阳不振,脾肾阳虚或日久郁化热→耗伤肝阴→肝肾阴虚,则以正虚为主,邪气未尽。研究发现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病情相对稳定;湿热蕴脾证可存在于慢性肝炎早期和活动期,是慢性乙型肝炎中较为常见的病证[8],湿热蕴脾证的血清胆红素、血清转氨酶升高与其他各型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9~11]。

  本研究采用 WHO 推荐的“健康调查简易表 MOSSF-36”测量了 80 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显示湿热蕴脾证组、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QOL 总分明显下降,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理、心理、社会机能受到很大影响;QOL 各项比较,湿热蕴脾证组虽然 QOL 各项得分均较正常对照组低,但在 PF、RP、PE 方面差异不甚明显,表明湿热蕴脾证组患者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限制较轻微;肝郁脾虚证组各项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除 VT 不甚明显外,QOL 总分及各分项得分均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表明肝郁脾虚证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下降,虽然其与湿热蕴脾证组相比肝损害较轻,病情相对稳定但生活质量却明显低与湿热蕴脾证组。

  本次研究借用 QOL 量表的评价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反映中医对疾病表现、健康、患者感受、生活与社会限制等认识特点,相对于生化、病理等客观检测指标中医的证候诊断更能体现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限制等方面的主观感觉和满意程度。同时 QOL 量表的客观性、准确性,于模糊中体现量化的特点,也有助于克服目前中医证候诊断的不足,奠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基础。

【】
    [1]陈晓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 24(1):44.

  [2]巫贵成,周卫平,赵有蓉,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5):275.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

  [4]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第1版[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4.

  [5]Gandek B,Ware JE Jr.Methods for validating and norming translations of healths tatrs questionnaires:the OQOLA Project approach.International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J].J ClinEPidemiol,1998,51(11):953.

  [6]朱元珏.评估生命质量逐渐成为临床试验的新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 :753.

  [7]潘化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测量与评价[J].肝脏,2001, 6(2):86.

  [8]江宇泳,王融冰,孙静媛,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5,11(16):1065.

  [9]李延福.肝脏疾病辨证分型与某些客观指标的联系[J].湖北中医杂志,1983,5(2):48.

  [10]韩康玲,谷济生,王境生,等.慢性肝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化验及组织等病理检查的关系[J].天津医药,1983,11(10):613.

  [11]夏德馨,蒋 健,王灵台,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实验指标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