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儿童龋病实施预防性干预措施的效果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辉 时间:2010-07-12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生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儿童乳牙患龋率已达很高水平,卫生部和全国牙防组2005年报告5岁组城市儿童乳牙患龋率是61.9%。2006年程睿波等[3]调查沈阳市儿童患龋率3岁组为48.43%,龋均2.00。要想从根本上降低乳牙患龋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和WHO在“2010年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就必须在孕妇和婴幼儿阶段(0~3岁)采取干预措施[4]。此次对3岁组散居儿童龋病防治干预前后对比,患龋人数、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龋均也明显降低,说明散居儿童防治龋病措施,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防龋效果显著,儿童口腔保健意识以及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儿童口腔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乳牙的发育从母亲怀孕第4~5周开始,乳牙的硬组织是在胚胎时期形成,母亲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胚胎时期乳牙的发育,关系到孩子出生后乳牙的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致龋菌存在母婴传播,因此儿童防龋干预应从母亲孕期开始,良好的口腔卫生、合理的膳食,会促进儿童乳牙矿化,减少母婴传播机会,降低儿童患龋率。

    本院儿保负责辖区0~6岁散居儿童系统管理,因3岁以上儿童已大部分入托,婴幼儿是本院工作的重点,而人的一生口腔保健的基础在婴幼儿期,即防龋关键期。此时疾病、营养偏差会使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钙含量不足,会导致牙齿发育缺陷,抗龋能力降低。因此把儿童防治龋病措施贯穿儿童系统管理的始终。通过儿童来院健康检查,开展对儿童口腔保健个体化指导及对家长口腔保健知识健康促进,提高家长自身口腔健康水平和关爱儿童牙齿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在提倡良好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营养的同时,重点宣传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因为致病菌的滞留和菌斑的形成是龋病发生的条件,而正确刷牙不仅可以机械性去除菌斑和软垢,还可以按摩牙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上皮角化程度,增进牙周健康,预防龋齿的发生[5]。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竖刷法刷牙,用含氟牙膏,对抗牙面酸解,干扰菌斑形成,促进牙面重新矿物质化。

    此次调查,患龋儿童治疗比例从2003年8.93%至2008年62.16%有了较大幅度上升,但还有近四成未接受治疗。乳牙龋齿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治疗目的是为了终止病变的,保证乳牙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至替牙期。儿童年龄小,常因紧张和畏惧而不愿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还有个别家长认为“乳牙能换,不用治”,加之口腔治疗费用较高,造成口腔治疗比例不高,因此还应大力宣传,增强家长的认识,提高治疗率。

    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是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强化儿童家长及全社会对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的认识,帮助监督训练儿童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养成口腔卫生好习惯,定期口腔检查,早诊早治乳牙龋。在以后工作中会逐步完善,长期实施。

【】
  [1]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2] 杨志龙,吴建妹,朱惠琴,等.氟化泡沫对幼儿园儿童龋齿预防效果分析[J].妇幼保健,2005,20(21):2874?2875.

[3] 程睿波,张晓芳,张颖,等.沈阳市5375名3~6岁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6,15(6):596?660.

[4] 寇艳松,张运平,胡丽萍.0~3岁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39?40.

[5] 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226.

【摘要】  目的 检查5年来对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3岁散居儿童进行龋病调查,2006年、2008年分别与2003年干预前对比。结果 2006年、2008年散居儿童患龋率与2003年干预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P<0.01),龋齿率都有大幅度上升。结论 对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降低了儿童患龋率,提高了龋齿治疗率,有助于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应不断完善,长期实施。

【关键词】  龋齿/预防; 龋齿/流行病学; 健康; 儿童保健; 儿童

随着国内卫生事业的,口腔保健逐渐被人们重视,儿童龋病预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院于2003年开始对管辖社区0~6岁散居儿童进行龋病预防性干预,并抽取2006年和2008年3岁组进行效果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在沈阳医学院奉天进行系统管理的3岁散居儿童(总体的95%)。从2003年开始本院对管辖社区内散居儿童,实施龋病防治干预措施,于2006年和2008年对3岁组散居儿童龋病发病情况进行检查,2006年检查133人(男69人,女64人)、2008年检查165人(男86人,女79人),并将检查结果与2003年干预前检查的3岁组儿童143人(男75人,女68人)龋病患病情况进行对比。龋病诊断依据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1],由经口腔专业培训的医生,在光线充足条件下,进行视诊、探诊(一次性口镜、探针)检查。

    1.2  防治模式

    1.2.1  开展健康教育  对孕妇提供孕期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对家长每年4次以上进行个体化0~6岁口腔保健知识教育,内容有乳牙特点;乳牙龋病的病因、危害、防治、检诊;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与纠正;乳牙外伤处理;有效的刷牙方法;食物对牙齿健康影响及儿童合理饮食等。发放口腔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单,宣教普及率95.0%以上。

    1.2.2  预防性干预指导  儿童在婴儿期2个月1次、幼儿期3个月1次、学龄前期1年1次体检的同时,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检查及个体化指导,如发现儿童患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及乳磨牙存在深窝沟时,及时通知家长,嘱其到口腔儿科进行治疗或窝沟封闭,并电话回访,掌握治疗情况。

    胎儿期:孕妇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合理,妊娠后期补钙和维生素D。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防治佝偻病。小儿出牙后,每次哺乳结束再喂一二匙水,母亲每日早晚2次用洁净纱布或指套牙刷清洁牙面。

    幼儿期:每餐后漱口,少吃甜食,2岁以后,指导儿童开展刷牙训练,晚间睡前刷牙,刷牙方法由家长监督帮助,使用儿童牙刷和儿童含氟牙膏。学龄前期:坚持每日早晚刷牙,儿童牙刷每季度换1次(牙刷变形及时更换),饮食多样化,不吃零食,培养口腔健康意识。

    2  结果

    2.1  3岁组儿童龋齿患病情况比较  2006年、2008年分别与2003年干预前进行对比,儿童患龋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2,10.18,P<0.01)。受检者龋均、患龋者龋均也都有所降低,见表1。

    2.2  患龋儿童接受治疗情况比较  2006年、2008年分别与2003年干预前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85,30.00,P<0.01),见表1。表1  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辖区内不同年份3岁组散居儿童龋齿患病、龋均、治疗情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