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伤寒论》中的寒温并用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祥斌 时间:2010-07-12

【摘要】  本文就《伤寒论》寒温并用法中表里双解法、清上温下法、和解权变法、阴阳双解法、反佐法作一分解。寒热并用是张仲景遣方用药的独特风格,贯穿于六经的始终。平衡阴阳是疾病的总原则。方剂的配伍、运用不可以过分,过则达不到平衡阴阳之目的。寒温并用,从平衡阴阳出发,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全面考虑的特点,既攻邪,又不伤正,既充分发挥药物的有效作用,又使其不致太过,确可收到并行不悖,相反相成之效。作者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逐条分析原文寒温并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期推广于临床。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寒温并用

《伤寒论》一书以六经分证为主体,创立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寒热并用,是张仲景遣方用药的独特风格,贯穿于六经的始终。一般来说,疾病是一个阴阳失调的过程,以平为期,平衡阴阳必然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因此方剂的配伍、运用不可以过分。过则达不到平衡阴阳之目的。寒温并用,从平衡阴阳出发,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全面考虑的特点,既攻邪,又不伤正;既充分发挥药物的有效作用,又使其不致太过,确可收到并行不悖,相反相成之效。这些方药组成严谨,临床效果显著,为后世制定和应用寒温并用的药方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伤寒论》中的寒温并用法做一分解。

  清上温下法

  第149条:“……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第163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甘草泻心汤主之。”此三条特点是既有痞证,又有下利证,也就是既有清不升之虚,又有浊不降之实,虚实夹杂之痞证。其病机均为胃气虚、热邪滞的上热下寒证,三方均以苦味连、芩为基础,结合健胃止呕,止泻的参、夏、姜、草、枣等,随症增减,但三方同中有异。半夏泻心汤是治痞而兼呕,调整升降清浊自分,故主以半夏。生姜泻心汤治胃虚食滞痞满而夹水气,升清降浊为治,故主以生姜。甘草泻心汤治误下胃气虚之痞证,病以虚痞为主,故用甘草。

  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本证是误治形成的上热下寒证,该证原是胃热脾寒,误吐伤胃,误下伤脾,因而造成寒热格拒更甚。上热则胃气不降,故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故见下利,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主方清上温下调理脾胃,方中芩连清上热,干姜温下寒,人参补中益气,共奏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理脾胃功能,则呕吐自止。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所谓“胸中有热”即指邪热偏于上,包括胃脘,上连胸膈。“胃中有邪气”即指腹中有寒气,部位偏于下,包括脾与肠,因肠居腹中,今邪热在上,胃气上逆,故欲呕吐,寒盛于腹,脾与肠皆寒,寒凝气滞,经脉不和,故腹中痛,用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胸中之邪热不降,上走而作呕,用黄连苦以降之。胃中寒不散,攻冲而作痛,故用干姜而温之。

  表里双解法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本证是表寒里热的证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是外有太阳表寒实证,烦躁是内有郁热,外无宣泄之路。寒客体表,腠理闭塞,散寒机能障碍,而另一方面内在的火热又很炽盛,体温高亢。其辨证要点在烦躁一证,故用大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中麻黄汤散表寒,石膏清里热。寒热药同用于一方内,分别疏表清里,大青龙汤证表寒为真寒,里热为真热,故用是方。

  和解权变法

  第98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胆之经脉循行两胁,邪犯其地,经气不畅,故见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默默不欲饮食,热郁则心烦,胃气上逆则喜呕。邪在少阳枢纽,此时汗吐下法皆不适宜,仲景特立“和解”一法。小柴胡汤和解泄热,降逆止呕,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两药相合,辛苦寒凉以和解少阳邪热,配以参、夏、姜之甘温用以温化豁痰,止呕补虚。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本方被柯韵伯誉为“少阳枢机之剂,为和解表里之总方”,被后世尊和解止呕之祖方。

  阴阳双调法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证属心阴心阳两虚的证治,人体阴阳互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二者均不能孤立存在,而相互依存。一旦人体阴阳失调,出现阳虚阴不足,或阴虚阳微,阳气浮越,在用温阳药扶阳救逆之时,也应考虑到滋阴的一面。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阳常作为机体功能的代名词,阴则表示阴血津液的物质。人体要维持其生理活动,则需二者的协调配合,没有物质作为基础,不可能有机体的功能存在。同样没有人体的机能活动,而物质也将是死的,静止的东西。炙甘草汤证就是心阴心阳两虚证,心阴不足则心失所养。心阳不振,则鼓动无力,故用炙甘草汤补阴阳,调气血。方中生地、阿胶、麦冬、麻仁以滋养阴血。人参、甘草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清酒温通心阳,促进血行以复脉。

  反佐法

  第315条:“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本证是阴盛格阳证。属少阴阳气衰微,阳为阴格,并至阴阳上下不能交接,真寒的厥逆与干呕、心烦的假热同时并见,有阳无所附欲上脱的危险,是一种功能衰竭的虚证表现,此时需要用白通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佐以咸寒苦降。方中姜、附、葱白温里通阳,恢复其内在的机能,并且利用猪胆汁、童便之寒性,缓和姜附之辛热刺激起反佐作用,引阳入阴,使阴阳之气得以交接有所依附,而机体功能遂归于平衡,使热药不致于阴寒所格拒,更好地发挥回阳救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