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氏公理和中医与西医的互补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建平 时间:2010-07-12
        满氏公理,即“实体同质性与功能稳定性成反向增长公理”,是世界著名家满晰博用了三十年的时间,通过对电磁感应现象、各种物理现象和科学问题(包括中西医的问题)进行观察,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作了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理解这一理论,首先需要了解与其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公理性原则。
        一  宇宙中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循环之中,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这些运动的结果。科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观察、记录、解释、预测这些现象。
        现时的现象和过去的现象
        满晰博认为:人们在观察和感知,即获得正面经验、逼近实际现象(有效现实)的时候,直接来自于现时,间接来自于过去。
        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现时的现象(结果)由运动、瞬间变化、动态过程、生命变换、功能等构成;现时的现象或结果(如运动与功能)无定量特征(如重量和数量),不能定量测量;它们只显现出方向性,只可以定性描述。
        过去的现象(结果)由物质,累积的、物化的、肉体化的效果构成。过去的现象或结果(如静止的实体)无定性特征(即方向性),不能定性描述;它们只显现出定量特征,只可以定量描述。
        就一个个体的感知能力来说,在某个确定的时刻,通常不能同时聚焦于过去和现在,他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抉择。显然,感知和说明功能与实体,需要应用不同的感知形式和认识方法。
        感应综合法和因果分析法
        那么,感知和说明功能与实体,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对应于什么感知形式和认识方法呢?满晰博指出:
为了感知功能、生命过程、瞬间变化,必须记录现实的动态特征;为了合理地区别同时发生的现象,必须记录它们各自的方向性—这就需要我们应用感应综合认识模式和方法论。
        感应综合法(inductive synthesis)是指,相互产生作用的动因是自觉地维持或聚集的。“感应”(induction)意味着动因和效果(以及感知)是同时存在的。现时的效果构成动态的效果、功能和运动。
        为了感知和说明物质、物化、实体或肉体现象,必须关注过去的、积累的、物化的现象;为了合理地区别不同的累积现象,必须记录它们的定量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应用因果分析认识模式和方法论。
        因果分析法(causal analysis)是指,一个被观察的效果与其他同时发生的效果的所有关系,都被有意识地分离或者抑制,而与其原因的关系却被明确地建立。在时间上,原因公理性地发生在效果之前,因此,原因处于过去。过去的效果构成了物质化的效果,因而也构成了物质。
        医学和中国科学、西方医学和科学的方法论
        电磁学里的左手定则、右手定则,中医学里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都是典型的感应综合法;而化学的还原方法,医学的放射、造影等诊断方法,都是典型的因果分析法。因此,满晰博认为:中国医学和中国科学,从诞生起直至现在,就严谨地、连贯地、独一无二地应用感应综合的方法论。它的表述是对动态、现今现象的直接领悟;对比之下,西方医学和西方科学,至少从19世纪开始,就排他地应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论。它的表述限于对于过去的、物化的、肉体现象的说明。……只有在现代电磁学、核物理等领域,感应综合方法论的应用才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二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满氏公理的基本表述形式:如果某一实体的同质性越大,则这一实体的功能的时间稳定性(一定时间内方向、倾向或性质的不变性)越小。反之,从直接可感知的功能来说,稳定性越大的功能(也就是很容易观察到的功能),产生于同质性越小(异质性越大)的实体。
        满晰博解释说:实体的这种同质性在基本粒子中表现最大,它将顺着这样一个方向减小—原子、分子、细胞、原始和高级有机物的组织、动物、人类,社会、、文化社区,行星和银河系统等等。
        ……功能的稳定性在银河系是最大的,在行星系,文化、政治、社会社区,人类个体、高级和低级动物等等,显示了连续下降的趋势。换句话来讲,功能的稳定性与相应实体的同质性的变化方向相反。
        满氏公理的延伸和推理包括:实体的同质性越大,其异质性(复杂性)越小,个体性(个体差别)越小;定量描述的效果越好的实体,其定性描述的效果越差;运用因果分析法的效果越好的实体,其运用感应综合法的效果越差;反之亦然。        三  满晰博对因果分析法的效果随实体同质性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作了这样的说明: 
        任何教科书上给出的信息,如关于氧原子的信息,决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的氧原子进行观察的结果;相反,它是以对许多这类原子进行具有统计意义的观察为基础的。
        由于原子的高度同质性(个体差别小),这一观察过程产生的表述,其或然性几乎等于1。类似的结果也适用于其他现象,明显的限制是,同质性降低(等于个体差别增大)将降低因果分析法表述的严谨性、或然性,因此也就降低了表述的正面质量。
        因此,运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化学试验、生物试验和药物试验,对同质性高的实体(如原子、分子或组织)做出的分析和假设,正确率较高。而人的个体差别比原子大得多,所以在生命中,特别是在人类医学中,以因果分析法为基础的随机信息、统计数据,对于确定正面的、精确的描述几乎毫无意义。
        例如,不同的人对酒精有不同的反应程度;对于各种药物也有不同的反应;人的内在功能比微生物的更为复杂,诊疗功能性疾病比诊疗仅仅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疾病更为困难,因果分析的诊疗方法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而感应综合法更为有效。满晰博对感应综合法的效果随功能稳定性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作了这样的说明:
        一种相对简单的物质,譬如说一个原子,由于其功能过于简单和不稳定,要对单一的个体(或功能)加以限定,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在分子或细胞的水平上,对瞬间的变化加以描述在技术上是办得到的,因而也就可以描述个别单位的功能。然而,对这样的观察作理性的综合和解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和(异质性)更大的实体相比,所观察到的效果具有的积极意义小得可以忽略不计。而进一步到生物化学,由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功能产生于各种微量物质的作用,因此对这些物质就能从医学意义上加以解释。在植物、动物或是更高级的人类个体水平上,随着物质复杂性(异质性)的增加,相应的功能变得稳定了,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期,这样,我们便可以对它(他)们作长期的、密切的、反复的观察、检验和研究,对它(他)们进行描述。
        因此,基于因果分析法的表述的正面质量降低的程度,也就是基于感应综合法的表述的正面质量升高的程度,反之亦然。因果分析法较适合于实体同质性较高或功能稳定性较低的情况,而感应综合法较适合于功能稳定性较高或实体同质性较低的情况。这两种方法论表述效果的或然率接近的区域是很小的,在更大的范围内,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而是互补的。由于(西方)医学和科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因果分析法,而传统()医学和科学的方法论主要是感应分析法,所以人们得出,这两种科学和医学体系拥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它们之间是互补关系,对于人类都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