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检测冠脉硬化斑块特征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曹东平 吕军娥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冠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硬化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发现钙化斑块和(或)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随访患者远期心脏事件,分析冠状动脉硬化特征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5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共29例,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4例再次行PTCA,1例行CABG,3例患者出现心肌梗塞,23例患者发生心绞痛。分析显示,冠状动脉软斑块、狭窄程度、多支病变、长病变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P<0.01)。结论  冠状动脉软斑块、多支病变、长病变、冠脉狭窄程度是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硬化,判断预后,是一种可靠、无创、可反复进行的安全有效方法。
【关键词】  冠心病  螺旋CT冠脉成像  冠脉事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发生,如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在原有心肌梗死面积上发生的梗死面积扩大,以及进行再血管化(包括PTCA、CABG及支架植入术后),会直接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而早期评价和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最终改善病人的不良预后。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可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管壁病变,且能有效地显示和区别软、硬斑块,本研究旨在观察冠心病人冠脉螺旋CT成像结果与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选择2005年1月~2007年5月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59士12岁,(39~78)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均行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并常规化验血脂、血糖、肝肾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等。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显示52例患者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19例由单纯的软斑块引起,12例由混合斑块引起,21例由钙化斑块引起。入选患者均按相关指南进行标准化治疗。
        1.2观察指标及心脏事件的评定 对入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行门诊随访,期限1年,随访终点为心血管事件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塞,因心衰、心绞痛加重而住院,再次PTCA或血运重建(CABG)。严重心脏事件定义:心源性死亡、MI、CHF、严重心律失常(室颤,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机电分离、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难以控制的缺血性胸痛、中风导致的死亡或原因不明的死亡(包括感染、创伤和恶性疾病)。MI的定义与WHO的标准一致;难以控制的缺血性胸痛定义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时间超过5 min的胸痛并有与缺血一致的心电图改变,且需要硝酸甘油或吗啡治疗。
        1.3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 用多个样本率两两比较的χ2分割法分析不同组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Log-rank统计方法分析随访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例患者随访1年,其中7例失访,其余45例均取得联系。发生心血管事件共12例,(28.1%)患者到达随访终点。其中有I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2例再次行PTCA的原因为反复胸痛,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靶血管再狭窄或其它血管病变。1例CABG患者首次PCI治疗时发现存在三支病变,术后1年内因胸痛等症状再发选择行CABG治疗。28例心绞痛患者均到各级诊治,7例住院治疗。
        各组基线水平比较,在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及血脂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螺旋CT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扫描检查能够一次检查过程中同时对钙化积分评估和冠状动脉成像血管分析,是一种简便、有效、无创伤的检查方式。螺旋CT冠脉成像可直观立体地显示各支冠状动脉的起源及空间位置关系,接近于大体解剖形态,良好显示绝大部分1、2、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测量硬化冠脉的狭窄程度,还可以从各个方向观察斑块的形态、密度及相应部位的管腔,从而对斑块的性质及相应部位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判断,如区分软斑块(对冠状动脉的危害性最大,由于其不稳定易脱落而易造成冠状动脉栓塞)、纤维性斑块、钙化斑块,区分软硬斑块对临床预防及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急性冠脉事件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有关,稳定斑块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AS的特征是斑块不稳定且呈多灶性,尸检证实71%的死者有多发溃疡性斑块,而20%的死者病变4处。因此, ACS中有多发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共存。
        本研究比较了发生心血管事件有无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脉螺旋CT所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大部分指标,并进行了与心血管实践相关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单支病变的患者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多支病变患者,多因素分析提示多支病变、软板块、狭窄程度、钙化积分、年龄、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预测因子。
        但由于本样本例数有限,对一些CAD高危因素的影响未能考虑在内,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多因素分析,进行多层次危险分层,为临床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Schoenhagen P,Halliburton SS,Stillman EA,et al.Noninvasive imaging of coronary arteries:current and future role of multi-detector row CT.Radiology,2004,232(1):7-17.
[2] Daniell AL,Wong ND,Friedman JD,et al.Concordance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estimates between MDCT and electron beam tomography.Am J Roentgenol,2005,185(6):1542-1545.
[3] Mueller,Buettner. Inflammation and long-term mortality after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treated with a very early invasive strategy in 1042 consecutive patients[J].Circulation,2002, 105(12):1412.
[4] Khan MF,Wesarg S,Maataoui A.Facilitating coronary artery evaluation in MDCT using a 3D automatic vessel segmentation tool[J]. Eur?Radiol,2006,16(8):1789-1795.
[5] Probst C,Kovacs A,Schmitz C.Quantific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ith 16?slice MSCT in patients before CABG surgery:comparision to standar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J].Heart Surg Forum,2005,8(1):E42-46.
[6] Lu B,Dai RP,Zhuang N,et al.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patency and fiow characteristics by electron?beam tomography[J]. J Invasive Cardiol,2002,14(1):19-24.
[7] 朱林,曹爱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CT检测与形态学对照研究.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 23( 6).
[8] Schoepf UJ, Becker CR, Ohnesorge BM, et al. C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Radiology, 2004,232(1):18-37. [3]Kopp AF , Schroeder S. Non-inva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coronary lesion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by multislice CT : first results in comparison with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J]. Eur Radiol ,2001 ,11(11):1607-1611.
[9] 王喜军,王锡明,孙传林等.多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斑块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象学杂志,2005,15(9):738-740 patency and fiow characteristics by electron?beam tomography[J].J Invasive Cardiol,2002,14(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