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致误诊误治病例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邓长安 时间:2010-07-12
        在临床工作中出现误诊误治是在所难免的,失误的教训,提高诊断正确率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从本院近年来的数万例影像检查资料中,选择经手术、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证实而确诊的住院和门诊病例进行分析。
        1  病例摘要
        例1:女,39岁,以“腹痛待查3天”就诊于某外院,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临床诊断为胆囊炎,在本院手术,发现胆囊正常。
        例2:女,45岁,间断腰痛数年,加重1周就诊。X线平片为脊柱正常,按急性腰肌劳损治疗无效,行CT检查,发现L4—S1多发性椎间盘突出。后行藏医和理疗,临床治愈出院。
        例3:女,35岁,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习惯性便秘30余年,腹部肿块1周就诊。B超共查3次,诊断为肠道粪块潴留。某外院CT诊断为畸胎瘤,手术证实为结肠粪块结石。
        例4:女,56岁,胆囊切除术后18年,多次胆道感染住院治疗,本次以“黄疸待查”就诊。共在3家B超检查,1家诊断肝癌,2家诊断肝硬化,CT检查诊断肝癌,肝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正常,手术发现硬化型胆管炎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临床治愈出院。
        例5:男,45岁,外伤后在某县医院脾脏切除术后5天,以“发热待查”就诊入院。先后3次B超检查,发现实质性肿块逐渐长大,肿块直径在2周内由3cm增大到8cm。手术切除后,做病理检查为脾脏组织,术后在血液中发现疟原虫。出院诊断为疟疾合并副脾肿大。
        例6:女,19岁,有牧区生活史,发现“腹部肿块”6个月就诊,B超发现肝脏多发性囊性肿块,诊断肝囊肿或肝包虫囊肿,手术发现为胆道畸形,多发性胆道囊肿,胆囊结石并早期胆囊癌。
        2  误诊原因分析
        2.1影像检查技术人员误诊,临床医师盲从,致部分病例误诊误治  在B超常规检查腹部脏器时,多采用仰卧位,胆囊周围肠道积气,肠道内气体反射形成投影在胆囊内的伪像,有时酷似胆囊结石声像。例1为B超误诊的假阳性,其原因便在于鉴别的方法。让患者由仰卧转动体位为左侧位探查,由于肠道气体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气体形成的胆囊结石伪像随之消失,即可消除这种假阳性。
        2.2临床医师片面相信CT而否定B超  在例3中,B超声像显示为肠道粪块,具有一定特征性,诊断粪块比较正确,经手术证实,B超诊断是正确的,CT诊断是错的。临床医师更加相信CT检查结果,给该患者实施了手术。分析其原因是临床医师对影像检查的原理缺乏了解,殊不知CT检查和其他影像检查一样,存在“同病异像”和“异病同像”的现象,存在假阳性的问题。
        2.3由于影像检查的局限性,或病例的少见,导致难以避免的误诊  在例4中,多次多种影像检查(含B超、CT、血管造影)均未能做出正确诊断,这说明任何影像检查都有其局限性。在例6中,B超误诊的原因是超声医师过多考虑常见病和结合牧区生活史,没有考虑到“胆道畸形,多发性胆道囊肿,胆囊结石并早期胆囊癌”这样少见的复杂病例。在例2中,因X线平片分辨力较差,不能发现椎间盘,而CT的分辨力远高于X线平片,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比较敏感。
        2.4医师的知识面局限,不善于全面分析临床资料
        例5是副脾肿大,在正常人群中很少发现,其直径大小仅1 cm左右,因缺乏临床价值而常被忽视。该例副脾肿大发生在脾脏切除术后,又恰逢疟疾感染,实属罕见,容易误诊。B超医师和临床医师均关注到实质性肿块迅速增大而考虑恶性肿瘤,并未结合临床资料全面分析。另外,B超医师也还存在对肿块特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影像检查误诊将会给临床医师以误导,对医疗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要减少影像检查之误诊,首先要加强对影像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尤其要让影像医师多了解一些临床知识,还要经常与临床医师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要在各科临床医师中普及一些影像检查的基本知识,让其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对各种疾病的诊断价值,这对于合理选择和应用影像检查技术、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