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罗绍德 刘志娟 时间:2010-06-27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系统是指在市场调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规划、设计、供应、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阶段发生的足以影响成本的诸因素进行、严格的,制定并分解目标成本,对实际发生的耗费进行限制和管理,并将实际耗费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异,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成本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其显著特点在于成本控制的战略性、系统性、科学性、主动性和全面性。其基本观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侧重成本源流控制的观念
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企业成本发生的“源流”,即企业设计和产品设计。
企业设计包括对企业规模、生产布局、厂址选择、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制度管理、企业文化等因素的规划和确定。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产生的基础条件。改变基础条件是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成本结构,从而改变企业参与竞争的基础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降低成本所做的努力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更多的成本改善,而不是改变企业的基础条件。其实,改变企业的基础条件是企业成本持续降低的潜力所在,具有战略性。
产品设计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产品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企业在市场预测、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产品的功能设计、原理方案的设计、产品的总体设计、各零部件的详细设计及生产加工工艺的设计等工作。可以说,一个完成了设计的产品,就等于在图纸上进行了一次“制造”。虽然产品设计在产品的寿命周期中所占时间不多,但对总成本的影响却相当大。据专家测算,这一阶段所确定的产品成本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例高达75% ~ 90%,这意味着产品设计工作完成后,大部分成本已成为约束性成本,后续阶段成本控制的余地就不太大了。 
二、重视技术一体化的观念
技术代表着产品的差异化优势,经济代表着成本优势(低成本或高收益)。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取决于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和成本优势的有机结合。所以,成本控制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技术经济一体化的问题,技术与经济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1.技术与经济密切相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运用一定的生产经营技术,而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必须耗费和占用一定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二者不可或缺,是同时存在的。
2.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经济要,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运用先进的技术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上之所以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家,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它们运用其先进的技术进一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在通常情况下,企业运用先进的技术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资源的消耗,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就有条件开发和创造更先进的技术。这就是技术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3.技术与经济相互对立。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不能没有较好的技术,利用较好的技术也应该考虑成本与效益问题。例如,某人制造一部能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接收到信息的手机,并大量投入生产和销售,其经济效益可能并不一定好,因为需要这种高质量手机的人不多,其销售市场不大。正因为如此,企业在运用技术时应考虑成本与效益问题,不能一味地强调节约而不运用先进技术,也不能单纯地追求先进技术而不考虑成本效益。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降低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企业成本控制不能割裂技术与经济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存在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企业设计和产品设计阶段,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可以避免设计工作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在设计和生产阶段,各种定额和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实施、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体现了技术经济一体化的观念。此外,全面质量管理、适时生产系统、弹性制造系统和目标成本管理都是技术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因此,企业成本控制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技术问题,要有效地避免和控制成本必须要树立技术经济一体化的观念。
三、改善企业成本控制环境的观念
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成本控制也不例外。如果把成本控制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成本控制以外的并对成本控制系统有影响的一切系统的总和,便构成了成本控制系统的环境,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改善企业成本控制环境有双层含义:一方面,企业成本控制不能照搬照套,应在基本观念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另一方面,企业应不断地创造环境,改进和完善环境,使之与先进的成本控制系统相适应。从宏观上看,它要受到来自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法制和法规、市场与科学技术等的影响,如原材料资源和人力资源市场不规范、垄断市场或操纵市价的现象严重等。技术的发展速度与技术转让市场是否完善,都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外部环境。从微观上看,企业成本控制系统要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理念、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内部其他管理系统(如经营决策系统、质量控制系统)等的制约。企业成本控制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自觉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通过内部消化,变不可控因素为可控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系统本身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四、树立价值链的“三全一严”的观念
“三全”是指“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一严”是指严格考核。全过程成本控制是指对价值链中的各环节都进行成本控制,以生产阶段为界,向前延伸到产品设计阶段,向后延伸至产品销售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即包括对采购成本、产品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管理及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等的控制。应将传统的只关注内部的生产经营成本控制转向既关注企业上游、也关注企业内部、还关注企业下游的全过程成本控制。
“全员”控制是指企业的所有成员都参与成本控制。成本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财务管理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一个从上到下,包括各层次、各部门以及个人在内的庞大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必须由总经理或主管财务管理工作的总经理挂帅,建立以财务管理部门为中心、以车间为纽带、以班组和个人为基础的纵向责任实体和以财务管理部门、设计部门、供应部门、生产技术部门、销售部门和售后服务部门为主导的横向责任实体,形成纵横交错、上下关联的成本控制体系。根据系统对象的可控空间和可控性,采取等级结构控制形式,依据对成本各层次责任的划分和对成本总目标的分解,使具体的成本目标层层落实到各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和个人。实行归口分级成本控制,使成本压力、动力和活力同在,责任、权利和利益共存,充分调动各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推行成本一票否决制的成本管理模式。
“全方位”控制是指立足于价值链,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引起成本发生的活动都纳入成本控制的范围。企业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笔开支都必须进行严密的监督和严格的控制,同时做好资金规划,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金,减少资金占用及利息支出等;成本控制还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增加花色品种,并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绝不能片面为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同时,控制成本还必须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严格考核”是成本控制的保障,成本控制的关键是落实。如果不进行成本考核或成本考核不严,成本控制的各项计划、标准和措施可能落空,不奖不罚或奖罚不明都会影响成本控制的进一步落实和执行。严格考核主要是对其责任和结果进行严格考核。首先,企业应在各种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做到组织落实,每项具体的工作都要有部门负责。其次,奖惩落实,制度、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奖罚分明。最后,实行成本否决,将成本指标摆在其他各项指标的前面,把成本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这样可以使全体职工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五、采用电算化进行成本控制的观念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意识到了成本控制系统的意义,但因为成本控制工作复杂而一直无人问津。要有效地实现成本控制系统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依赖传统的手工方法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借助计算机这一有效工具。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学者和专家就成本控制系统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但大多是谈到实施成本控制系统的必要性,对基于价值链的各阶段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各阶段成本控制的集成还几乎没有研究。在实务中,一些企业都在进行MRPⅡ或ERP等一体化软件的开发。在一体化企业管理软件中包含有成本控制模块,但MRPⅡ和ERP系统中的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事后的成本核算,并没有从成本的事先控制入手以实现成本的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因此可以说,目前我国成本控制系统电算化的研究与开发还基本上是空白。由于成本控制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及企业本身实际生产情况的各不相同,注定不同企业的成本控制标准和方法也不一样,因而不存在通用的成本控制软件。因此,必须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开发成本控制软件,将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和核算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和效益。
成本控制系统的基本观念是关于成本控制理论构架的概括与,它决定着进行成本控制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本思路,为企业降低成本、争创竞争优势指明方向。在企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过程中,研究立足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系统的基本观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