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成本与绩效研究浅析买壳上市的可行性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7
[关键词] 买壳上市 成本 绩效DEA评价
拥有壳资源的上市公司被称为壳公司。所谓“买壳上市”,就是一家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收购手段以取得被收购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及上市地位。
下面我们主要讨论现阶段买壳主流方——二级市场收购的买壳成本、壳价格的定量模型及买壳上市企业的效益模型。
一、买壳成本C
1.二级市场上购买壳公司股票的价格支出C1∶C1=P*S。其中P为股票价格,S为收购股份数量。
2.买壳所用的资金成本C2,其中C2包括:
(1)若购买壳资源的资金是买壳集团自身拥有的现金,则C2为该部分资金因买壳而放弃其他投资的机会成本。
(2)若从银行或券商处筹资买壳,则C2为融资利息。
3.买壳过程中支付的其它费用C3:是指集团买壳上市过程中聘请券商、师和所发生的信息费、管理费、购股拥金、印花税等费用。
4.集团注入优良资产的折让部分C4:并购公司买壳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取得配股权。而壳公司往往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因此需要向壳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以提升业绩,实际上是买壳方对壳公司的利润输出,是买壳的一大成本。
5.整合成本C5,主要包括:
(1)对壳公司不良资产的处理成本。
(2)人员处理成本。
(3)两企业合并后的磨合成本。
6.买壳的风险成本C6:
买壳成本的模型通常可设置为
二、壳价格的定量模型
公司在上市前的价值为:V=
其中En为第n期的赢利值,in为第n期的年折现率。作为壳资源,一般来说成长潜力较差,我们可假设E1=E2=…=Ei1=i2=…=in
即 V=E/i①
公司在上市后的价值:V’=P*S;P为股票在二级市场的市价,S为股份数量。
P=E/S(每股收益)* 为市盈率,其中
V’=E*i’=1/ ②
通过②可以看出,公司上市后其价值(V’)等于未来盈利(E)按股票二级市场上的投资回报率(i’)折现所得的现期价值之比。比较①、②,因为公司上市后,流动性增强,投资者可随时变现手中的股票,从而可以减少投资风险,而风险越大的投资,投资者所要求的折现率越高,即预期的合理投资回报率会更大。所以i>i’,设i=i0+ i’,则0 纯粹的壳资源价值:
三、买壳上市公司绩效模型:本模型是基于DEA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型
输出指标Xij:主营业务收入X1j
利润X2j
输入指标Yrj:主营业务成本Y1j
各项费用 Y2j
固定资产待摊 Y3j
其中,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的输入向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的输出向量;将每个上市公司每一年的财务数据为一个决策单元。设ai1、ai2 、bi1、bi2、bi3为相应财务指标的数值(i中1代表买壳上市后一年,2代表买壳上市基年,3代表买壳上市前一年),U1、U2、V1、V2、V3为权数。
模型:
Maxh1=(a11U1+a12U2)/(b11V1+b12V2+b13U3)
Sth1=(a11U1+a12U2)/(b11V1+b12V2+b13U3)〈=1
h2=(a21U1+a22U2)/(b21V1+b22V2+b23U3)〈=1
h3=(a31U1+a32U2)/(b31V1+b32V2+b33V3)〈=1
对分式规划作查尼斯—库珀变换
t=1/(b11V1+b12V2+b13U3)
Mi=tUi、Wi=tVi
化为线性规划问题:
Maxh1=a11M1+a12M2
Sta11M1+a12M2〈=b11W1+b12W2+b13W32
a21M1+a22M2〈=b21W1+b22W2+b23W3
a31M1+a32M2〈=b31W1+b32W2+b33W3
b11W1+b12W2+b13W3=1
然后带入买壳上市公司的数据就可以得到h1。
:
[1]王东张秋生:企业兼并与收购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2]弗兰克C.埃文斯大卫M.毕晓普:并购价值评估-非上市并购企业价值创造的.机械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上一篇:物流企业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下一篇:浅议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