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等现代管理理论与公务员队伍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柴德承 时间:2014-01-04

     摘要:众所周知,理论的力量在于它应对问题的能力,即解释问题的效度。管理面对的是组织,尤其是体现为科层制结构的现代组织的结构、行为和变革,因此,制度分析体现在管理学中的优越性,就是为管理本身提供一个组织分析与管理实施的新的框架,现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制度创新;现代管理;公务员;队伍管理

  在一个多学科交叉进步的年代,现代管理理论不断的从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中汲取营养,并借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博弈论等方法论方面的先进成果,成为介入现代社会政治分析的有力工具。
  第一,以组织的规则、程序和规范为主线来界定其输入输出机制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结构:组织及其细胞之间关系的思路来研究组织及其行为的路子,而代之于对于组织内正式及非正式“制度”的分析和讨论,这一转变的实质性后果就是,当我们再次观察组织时,看到的不是点和点的关系,而是线和线,线和面的关系。在就“点”观察的时代,组织不过是点的集合,或组织体现为结构,而管理体现为对于点的簇集和分化;但在就“线”和“面”观察的制度分析时代,组织体现为以制度为载体的“流”,管理体现为对这些“流”的疏导和贯通第二,更加重视非正式制度在组织管理中的重大作用。这当然包含了传统的组织文化研究的内容,但是在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上对影响组织发展的重大的非正式因素予以真正的切实的关注。何谓更新更高的起点?因为在制度分析的框架内我们能够揭示非正式制度的真正含义,它们并非简单的是对于正式制度的补充,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就是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那部分,因为凭借着非正式制度在意义形式上的引导、保障与疏通功能,组织认同才会在最根本的层次上得到贯彻,从而管理也才不仅仅是一个强制性的举措,而是有可能实现自愿与强制的有效结合。第三,制度创新成为组织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在制度分析的框架内,“路径依赖”或“锁入效应”成为分析不同组织或不同层面的制度得以形成的重要理论线索,在这个解释中,制度对于传统要素的因袭和传承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下的结构,而在政治-社会体系内,强制性力量相对密集,因此为依赖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的克服路径依赖,从而逃脱被锁入某一个停滞期的可能。制度创新因此必然成为组织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组织必须借此实现组织内部持续性发展,而管理亦可在制度创新中获得进一步的激励。
  以上三个层面事实上涵盖了组织运作与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尤其在以制度分析为主题的视角下,制度、非正式制度、制度创新构成为具有严密逻辑环节的链条,制度是基础,非正式制度是向导和保障,而制度创新则意味着指向未来的持续性发展。制度分析视角完全指明了制度创新的实质和方向,创新不是守成,而是在演进的角度对制度的发展、改善和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这是着眼于组织运作与管理活动在绩效与认同相统一之上的界定,并在这一界定基础上,强化规则、程序与规范的约束性、引导性、保障性作用。
  完全值得非常注意的是,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在重大发展战略问题上,大力倡导的制度创新完全吸收了上述理论成果,并在制订整体发展规划的时候,有力的将之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在十六大报告中,着重提出要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有重大推进,即已经明确指出了方向。因此,在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指引下,在现代管理思想的制度分析转向基础上,公务员队伍的管理也必须实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同时突破,与时俱进,以理论创新为带动,以制度创新为依托,全面推进公务员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担负起为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与排头兵的重大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