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新维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涛 时间:2014-04-25
  三、保障民国档案实体安全
  
  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亦即档案馆的工作职能便是馆藏档案的保管和开发利用。而要实现这两项职能的前提便是保证档案实体的安全。作为历史档案的民国档案,随着距离产生时间的愈加遥远,其实体遭受损毁的风险日益加大,除了自然的老化破损外,还有随着民国档案开放力度的加大,频繁地因实体提供利用所遭遇的磨损和居心叵测者的偷窃、毁坏。为了阻断民国档案遭遇的这些自然与人为损毁的可能,整理工作就应采取相应步骤以保障民国档案实体安全,具体为:对进行整理的民国档案实体的破损情况进行鉴别,对达到了修裱要求的档案送交相关部门进行修裱,以延续民国档案实体生命。对修裱完成和不需要裱糊的民国档案进行编页,固定卷内文件次序,并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缩微翻拍或扫描及制作光盘,生产出民国档案复制品,以取代原件提供利用,从而避免民国档案实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遭受的磨损、被盗或毁坏。
  
  四、开展民国档案的分级与开放鉴定
  
  民国档案情况复杂。数量大,全国有约1400万卷。类型多,不仅有党政机关档案,还有企业档案、社会团体档案、人物档案;不仅有文书档案,还包括大量的科技档案和各类专门档案。它的内容丰富,记载的是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等领域无所不包。这就决定了民国档案的整理工作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而档案馆能投入的整理人员、资金却是有限的,从而使两方面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就需要我们对民国档案整理工作科学规划,有序进行,而不是盲目的一头直接扎进整理海洋中,但如何才能做到?笔者认为,应结合民国档案的分级鉴定工作进行,所谓民国档案的分级鉴定即是将民国档案按价值高低分成三个等级,以便对不同等级的民国档案施以不同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民国档案的整理应结合分级工作进行,依据档案重要程度次第开展,形成一种全局性的长远规划,这样我们才能科学有序地开展民国档案整理工作。
  另一方面,随着民国档案开放力度增大,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出来,将应该向公众开放的民国档案划入控制使用范围是对公众的不公平,反之则是对国家的失职,因此,民国档案的开放鉴定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所谓民国档案的开放鉴定,即是对民国档案中涉及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予以鉴别,暂缓向社会开放,从而保证民国档案信息的安全。
  不过,在传统理念中,档案工作被分作了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统计等六大环节,鉴定是和整理并列的两大环节,而并不属于整理范畴,但是,传统的鉴定往往是指确定档案的存毁及保管期限。随着时代的发展,鉴定工作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新型鉴定工作,如档案的分级鉴定、档案的开放鉴定等。今天,民国档案大部分属于永久性保存,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鉴定,已基本上不再对民国档案适用,而人们虽然对开展新型鉴定工作已达成共识,但各档案馆基本上还未实施,也未就此设立专门的部门,同时,从事民国档案的新型鉴定和整理工作一样,也需要阅读、分析案卷内容,二者具有相似的前期工作,因此由整理部门兼任或牵头是比较合适的。鉴于此,笔者主张,在民国档案整理工作中,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兼并吸纳鉴定环节,开展民国档案的分级与开放鉴定。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