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繪現代主義的文化地圖──史書美《摩登的誘惑》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張松建 时间:2010-08-13

        史書美的《摩登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在2001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刊行。此書的前身是作者在1986-1992年遊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師從李歐梵教授攻讀比較文學時的博士學位論文,成書後厚達四百多頁,計有三編、十二章,採用後殖民主義的分析框架,從全球與本土的交叉語境 (overlapping contexts) 出發,細察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及其文化。在本書序言中,著者自述了她的寫作目標:“對於現代中國文學和歷史領域的學者而言,本書提供了一個關於從1917年的五四時期開始、延續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這一個時期的中國文學現代主義的解釋,結合了文本、歷史與理論的探索;對於西方的現代主義理論家來說,本書勾畫出中國、日本與西方的現代主義之交叉處,並且從多重殖民軌道和文化相遇中追溯了這種跨國路線的描繪,因此解構了比較文化研究中所習慣預設的中心/邊緣、東方/西方的二元對立;對於殖民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理論家來說,本書從理論上探索了中國的半殖民主義如何表現了一套不同於正式殖民主義的文化政治與實踐”[ii],言下頗有“發凡起例,以待來者”的意味。筆者考慮到此書在理論設計、分析範疇和研究視點等方面都不乏原創性,而且目前尚無中文譯本在華文社區出現,雖然已有簡短的評論見諸報端,但未能從學理上給與更仔細的檢討[iii],所以我覺得仍有必要加以推介,以廣知聞。
       
一. 論題的學術史意義
 
        時至今日,在東亞地區的漢語學術界,議論“中國現代主義”,早已不是時髦的話題了,二十年來,著述薪積。相比之下,西方漢學界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個別學者對於“當代”中國的先鋒文學給予了一定的注意,九十年代以來,一系列著作相繼問世:張旭東的《改革時代的中國現代主義——文化熱、先鋒小說與新中國電影》、呂彤鄰的《厭女症、文化虛無主義和對抗的政治——當代中國的實驗小說》、王瑾的《高雅文化熱——鄧小平時代中國的政治、美學和意識形態》、鍾雪萍的《被圍困的男性?——二十世紀末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與男性主體性問題》、王斑的《雄渾的歷史形象——二十世紀中國的美學與政治》、柯雷(Maghiel van Crevel)的《破碎的語言——當代中國詩與多多》、張頌聖的《現代主義與本土抵抗——當代臺灣華文小說》[iv]等等。至於對1949年之前的中國現代主義文學 (尤其是小說) 的研究也遠稱不上“繁榮”,似乎只有利大英(Gregory B. Lee)的《戴望舒詩歌研究》、漢樂逸(Lloyd Haft)的《卞之琳詩歌研究》、張錯的《馮至評傳》等寥寥幾部專書;以及林明慧的《當代中國詩論》、李歐梵的《鐵屋子的呐喊——魯迅研究》、奚密的《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v]等著作中的個別章節才論及這些議題。因此,回顧西方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不難發現,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之研究相對冷落,而《摩登的誘惑》一書著力論述了中國現代主義題旨,確有繼往開來、踵事增華的意義;而細讀此書,亦可發現,作者的現代主義論述至少在三個方面具有開拓性:1,她給予了中國現代主義以合法性;2,她揭示了中國現代主義與殖民話語之間的複雜關係;3,她闡明瞭日本在中國現代主義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調停人角色。如前所論,中國現代主義研究在西方漢學界一直少人問津,何以故?不外乎三種理由:1,缺乏基本資料;2,文學史應當忽略“次要”(minor)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