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蓉蓉 时间:2014-09-22

  三、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一)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困境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明确指出集体行动逻辑的根本所在: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的冲突。集体行动的逻辑虽然和市场失灵有关,但奥尔森反对的是传统的集团理论家。传统的集团理论家认为当潜在集团的利益受到其他利益集团的侵犯时,它们能够很自然地建立相应的利益集团维护共同利益。奥尔森对上述观点进行批判。他认为任何集团成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对集体利益的分享之外。理性的成员将避免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而试图分享由他人提供的集体收益。如果每个人都存在着侥幸心理,集团行动将面临困境。这就是奥尔森集团理论中的困境——搭便车现象。

  如何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呢?奥尔森从两方面提出解决“搭便车”困境。首先,集体行动的困境源于搭便车,那么通过引入集体物品的概念来解释和说明搭便车发生的机理。其次,集体行动的困境主要出现在大集团,小集团可以摆脱这种问题。在小集团中,由于集体规模较小,集团成员单独提供物品仍然可以获得净收益,集团成员之间的合作容易达成。所以要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就必须在大集团中进行选择性激励。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困境的路径选择
  集团行动理论主要解决的是集团行动的困境。奥尔森通过引入集体物品,论证集体行动出现困境的原因并非缺少共同利益,而是集团成员的搭便车。为了使大集团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提出了选择性激励。
  选择性激励是不同于集体物品激励的私人物品激励。塔洛克指出:“所谓选择性激励,就是指根据个人在生产集体物品时的贡献大小,有选择地提供给个人的激励。”奥尔森将选择性激励分为社会激励、经济激励、心理激励、道德激励等。
  1.选择性激励的制度安排
  奥尔森认为可以通过选择性激励诱导大集团成员参与集体行动,一种是将大集团分解成小集团,建立联邦结构,发挥社会激励的作用;另一种是由正式组织提供经济刺激,解决激励不足问题。奥尔森在分析集团规模和集团成员构成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之后,最终转向制度安排。
  选择性激励要达到的目的是使个人利益成为集体利益的保护着。奥尔森试图改变集团所处的制度环境和激励结构,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将不合作行为转变为合作行为。所以,奥尔森将选择性激励看做“特殊的制度”。
  2.选择性激励的实施机制
  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有赖于实施选择性激励。集体物品具有非排他性,自愿供给的集体物品被搭便车者分享。奥尔森将这种现象称为外部性。而要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就必须将外部性内部化。奥尔森将选择性激励分为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正面激励是对贡献者的奖赏,负面激励是对非贡献者的惩罚,即社会激励和社会制裁。二者的目的在于弱化个人搭便车的动机,强化个人的贡献,将集团激励转变为个人激励。如果集团成员能够根据受益份额的大小分担相应的成本,集团行动过程中的外部性就会消失。集团困境就能很好地解决。
  奥尔森讨论最多的选择性激励是经济激励。为了强调经济激励的作用,他认为大集团所采取的集体行动是选择性经济激励的结果。他以公会为例,认为正面的手段有为公会工人提供福利、保险、介绍工作、提供私人物品、保护工人免受企业主侵犯等,负面的手段典型如“纠察队收费”的强制。奥立弗在针对选择性激励效能的试验中发现,选择性负面激励明显地提高了合作率,产生了显著的作用。选择性激励的提出表明了奥尔森开始从制度角度来思考解决个体利益诉求和公共善的实现。
  为了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弱化集团成员搭便车的行为,奥尔森采取了选择性激励的方法。虽然选择性激励在克服集体行动困境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并不是解决集团困境的唯一方法,我们还需从选择性激励之外的视角进一步研究集体行动的困境。

  四、基本结论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对集体行动理论具有重大的贡献。从外延上看,本书对集体行为的分析,极大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和领域,尤其对于政府行为的分析更催生了公共选择理论的诞生,彰显了经济学的魅力。但是从内涵角度上看,贯穿全篇的“理性人”假设的分析模式的固化,不利于我们客观地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