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司法中有偿诉讼代理人的样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平 时间:2014-09-22
  因此,不少法律工作者与法院的良好关系主要建立在法官通过诉讼过程中的交往逐渐觉得此人“办事认真踏实”、“不乱来”、“真懂法律”和“能够帮助做当事人工作”等等感觉上。 [4]尤其是当法律的规定与当事人自己的认识不一致时,对法律规定的“语义转换”就由法律工作者自觉承担起来,当事人一般会信任自己花钱请的法律工作者,这为审判员适用法律减轻很大的阻力。总之,法律工作者是靠同审判员在法律诉讼实践中(尤其是调解)建立起一种交换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互惠性的。
  三、黑律师的样态
  “黑律师”指没有取得律师资格或者没有得到司法行政机关许可反复从事有偿诉讼代理的人,其应当归属于有偿的公民代理人之中。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8条之规定,公民代理人可以是经人民法院许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任何公民。由于公民代理人的主体之广、特征之多和关系之杂决定了很难对有偿的公民代理人进行合理的类型区分,只是“黑律师”的唯利特性决定了其较其他有偿的公民代理人更市场化和经济性。
  “黑律师”所占的法律服务市场份额很小,这可能和司法行政机关的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督力度有关,也有可能和“黑律师”的社会关系、营销策略、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决定了“黑律师”既可能与审判员有互利或者互惠的交换和共生关系,也可能只是因为熟悉代理业务、“听话”、“不乱来”而被法院许可成为代理人。
  在法律服务市场的边疆,基层法律服务市场稀少的案源和低廉的收费形成了一个“无需律师的社会秩序”。正式和非正式法律职业与政府管理机关之间的制度性分化非常低,职业层级系统的日常运作很大程度上就被来自县、乡镇政府和村组织的政治影响力所塑造,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职业者需要共同来开发乡村的法律服务市场。 [5]
  在中国这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中,律师法律服务收费日益市场化、高涨化,法律服务动向日益城市化、扎堆化,法律服务内容日益程序化、技术化;法律工作者又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服务团体的规范依据,在法律服务市场中“自生自灭”,如果不是其拥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那么,他们就等于一群有偿的公民代理人。因此,有偿的公民代理仍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合理性、地域性、阶段性和公益性,是低收入的诉讼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法律助手,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在现行法律框架中和职业监管体系内对其进行合法的规范和合理的引导,使其成为遵守法律规定和内化职业操守的法律服务者。
 
【注释】
[1]苏力:《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1期。
[2]王亚新:《农村法律服务问题实证研究(一)》,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
[3]刘思达著:《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04-105页。
[4]王亚新:《农村法律服务问题实证研究(一)》,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
[5]刘思达著:《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9页、第67页、第68页。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