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当.斯密的货币思想理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涛 时间:2013-03-27
[摘 要]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他在其巨著《国富论》一书中阐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理论,其中在货币思想理论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本文将主要阐述斯密关于货币的购买力及他的货币金融思想理论。
  [关键词]斯密 货币购买力 货币金融思想
  
  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一书中系统的分析了国民财富的性质以及其增长的源泉,它的问世对西欧乃至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货币思想理论为后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来源。
  一、浅析斯密论货币的购买力
  斯密认为,国民真实财富的大小取决于纯收入的大小而不是总收入的大小。固定资本中的机器和工具都不是社会纯收入或是总收入的一部分,它只是资本的一部分。机器和工具的维护费也不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货币也是如此。构成社会收入的只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而不是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货币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轮毂,而和它所流通的货物大不相同。在这里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货币理论即货币的购买力。斯密认为货币是指两种价值;1.是指货币内所含有的金量,2.是指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价值。但是货币所代表的财富决不能同时等于这两种价值,却只能等于二者之一,但与其说等于前者,毋宁说等于后者,与其说等于货币,毋宁说等于货币所值。他认为货币所代表的不是货币或货币中所含的金量本身,而是代表着一定的购买力。人们获得货币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手段,货币只是一个可供交换使用的媒介工具,而真正的目的是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即货币能够换回多少生活必须品,便利品和娱乐商品等。正如斯密所说:“如果这一个几尼竟然不能换得什么物品,那么它的价值就像破产者所开出的票据,同样没有价值。抛开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货币什么都不是。英国20世纪的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提出,人们持有货币不是为了货币本身而是为了它的购买力,也就是为了它所能购买到东西。因此,他所需要的便不是若干单位的货币本身而是若干单位的购买力。同时斯密也认为收入代表着个人的消费或购买力,因此社会收入是购买力,是那些辗转在每个人手中的金块陆续购得的货物。
  二、浅析斯密的货币金融思想
  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第二章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货币金融思想,他认为维持货币费用的减少,必然会增加社会的真实收入,节省的费用会增加产业的基金,从而增加投入的资本,增加社会的生产物即社会的纯收入。所以用纸币来替代金银币是有好处的,它不仅可以降低维持货币的费用,还能替代金银币在市场上起到流通作用。有了纸币,流通界无异使用了一个新轮,它的建立费和维持费,比较旧轮,显的轻微的多。然而国内的流通渠道只能容纳刚够流通国内全部年产物的货币量,纸币的发行必然会充满流通界,将金银币挤出。这样便会
  产生一个溢出效应,多余的金银币便会溢出,那么人们就会把溢出的多余金银币输往国外。但这巨量金银送往外国,决不是无所为的,决不是送给外国作礼物的。它的外流,定然会换进一些外国货来,供本国人消费,或转卖给别国人民消费。斯密认为人们用来购买所需商品之中就包括用于增加生产物的原材料和工具等,这样便可以增加国内的生产投资,进而增加一国的年产物,增加其社会纯收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斯密关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金融思想。银行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会起到扩大生产投资和消费的目的,从而扩大国内的生产物,增加社会的纯收入,使得商业发展的速度加快。这一观念被认为最早来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家货币经济干预论。但斯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只是认为纸币是廉价的商业工具,它可以减少金银币的维护费用,把节省的费用投入到生产中,以便增加社会的总收入或纯收入。
  斯密认为银行发行的纸币代替金银币的流量不能超过其所代表的价值。如果发行过多,多发行的纸币一定又会流回银行去兑换金银币,必然会引起挤兑的麻烦,增加银行经营风险。但斯密只是强调货币的溢出效用,并没有意识到多发行的货币会引起物价的上涨。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