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动因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global capital movement? the pac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en quickened by a big margin which has resulted in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theory and causes of the bank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mong the world? Centreing on the concerned topic? this thesis tries to summarize the related theories such as the theories about International Trade? Capital Movemen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the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bank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financial servic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Banki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Theory;Cause
一、引言
在开放条件下,由于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在此背景下,从要素流动的角度分析,银行资本作为国际资本的一部分,其国际化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站在东道国资本流入的角度分析,以资本要素为主要载体的银行业国际化,必定对东道国的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影响面不但涉及该部门或行业本身的经济利益,而且直接或间接关系到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最终影响东道国的宏观经济利益和安全。
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伴随银行业经营不断走向混业化、跨国并购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朝着纵深方向,银行业国际化的趋势和影响日益凸现。从国际资本流动效应、银行产业组织等角度分析,银行业国际化对东道国乃至对世界金融、经济的影响与日俱增,因此,对其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依据、动因等方面进行研究,客观上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银行业国际化的概念界定
在概念上,关于国际化这一问题,国外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美国著名学者赖肖尔认为,国际化是把世界作为一个共同体连接起来的国际现象。首先,从角度入手。对于企业的国际化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定义,起来,可谓角度多样。其中,由Beamish(1990)所提出的定义比较准确,他对国际化的定义为?“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日益意识到国际交易对其未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与其他国家建立并执行交易”。此观点比较全面,因为它在综合了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对国际化概念的总体解释。认识到国际化既有行为成分,又有经济成分,且该定义以过程为基础,意味着国际化是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另外,定义并不局限于“外向”的投资模式,也包括了“内向”的国际化行为。其次,从银行角度入手。有关银行业国际化含义,尚未达成一致的定论,主要集中于跨国银行方面。如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主要从银行的国外分支机构数量的角度对跨国银行进行了界定;国外学者查理·W·赫尔特曼从银行对外业务范围的角度对跨国银行进行了定义,但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国内学者对银行业国际化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把银行业国际化看作是银行发展的一个过程,另一种是把银行业国际化看作是银行经营的一个状态,即指银行经营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组合。如果沿用学者王自力关于金融国际化的概念来定义,可以认为银行业国际化是指在各国放松国内金融管制和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其经营活动跨出国界,日益与国际间各国金融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和状态。[1]
因此,从广义和一般的概念出发,银行业的国际化可以概括为其跨越国界的过程或发展趋势。具体来说,就是以货币的国际化为基础,以资本的国际流动为纽带,通过各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与协调,实现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即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其发展方向上,不仅外国银行要向本国发展,而且本国银行也要向外发展,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和本国银行的跨国经营相结合,两个方向的发展即为广义上的银行业国际化,也就是所谓的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双向结合。如果单独对其中的一个方向进行研究,即为狭义上的银行业国际化。纵观银行业国际化的,其发展历程表现为由单个银行的国际化不断走向行业的国际化。因此,银行业国际化问题常常与单个银行国际化问题相联系,后者是前者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不过,银行业的国际化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一般侧重于对东道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而单个银行国际化往往从厂商的角度开始,其分析思路基本上建立在一个微观分析框架的基础之上,其指向主要是由内而外的,将银行置身于母国、东道国以及世界整体环境的相互关系之中,从银行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出发,探讨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机、组织形式、效益及其影响等。
三、银行业国际化的主要理论基础
从金融服务媒介的角度,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国际化银行发展的两个前提,跨国界贸易和跨国界投资发展的结果是带动并促进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客观因素;从直接投资的角度,金融服务业(跨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的一种特殊形态;另外,从间接投资角度,由于资本的国际化往往是以银行的国际化为先导,而国际间接投资一般通过银行来实现,因此,在分析银行业国际化的一系列问题时,常常还会借鉴国际间接投资理论,所以,有关银行业国际化问题研究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但是往往离不开国际资本流动这一根主线。二战以后,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形成条件、进程和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诠释,在理论分析框架上,基本上以国际贸易理论、资本流动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2]
1.国际贸易理论视角。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绝大多数研究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为基础,其中,由于比较优势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发达国家银行的国际化现象,被较早地引入银行业国际化原因的分析中。认为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其凭借在资金、管理、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进而达到实现国际化经营的目的。
2.资本流动理论视角。关于早期的资本输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认为:国际资本流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导致资本跨越国界而对外扩张;另一方面,资本输出或资本国际化是与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相伴随的,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认为“资本输出到国外,……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使用”。[3]从形式上划分,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另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4]这样,从资本要素这一角度,能将银行业国际化与国际资本流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的视角不同,但本质一样。
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20世纪初,欧文·费雪的资本流动理论在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理论模型,认为各国资金利率的差异是决定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因素,而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结果反过来又会消除各国之间的利率差异,直至本国利率与世界利率水平相等时为止。
到20世纪20年代,以俄林(Olin,B.,1924)为代表的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通过建立要素流量模型,认为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更高的收益率引导了资本流动,这个更高的收益率来源于国际信贷市场上的利率差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利润。
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复苏和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应运而生,以米德(Meade,J.E.)、蒙代尔(Mundell,R.A)和弗莱明(Fleming,M.)等为代表的流量理论观点均认为:利率水平的变动决定了国际资本的流动。而60年代的存量理论(马科维兹和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又称为资产选择理论或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利率差异不是决定国际资本流动的唯一因素,还应考虑国内和国外的风险水平以及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的能力。将此理论运用到银行业国际化问题研究时,可以认为银行业之所以实行国际化,其目的既是为了获利,又是为了避险。[5]
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视角。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围绕在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问题上,有“垄断优势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而70年代后,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受理论本身所存在的片面性限制,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已不能解释发展态势越来越普遍、形式上越来越复杂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新的理论应运而生。其特点表现为:一是把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合起来用以解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和观点在80年代纷纷产生,如:“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等;二是在解释发展家企业国际化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如“规模经济理论”、“技术地方化”、“小规模技术理论”。由于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对外投资理论和观点都被应用到有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动因的分析中。
四、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1.从比较优势理论角度分析。罗伯特·阿尔伯(R.Z.Aliber)将其比较优势理论和银行业国际化联系起来,认为效率高的银行在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银行业国际化的步伐往往较快。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各个国家银行业的比较优势和效率存在较大差别,各国银行间存贷利差的不同是导致银行业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根据哈波特·格鲁拜尔(Herbert G. Grubel)的业务三分类理论,从银行业务专业优势和特点的角度,将国际化银行的业务分为三类,即跨国零售业务、跨国服务业务和跨国批发业务,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这三种业务类型的国际化银行在海外扩张的动因和优势来源。认为擅长于各类业务的银行在具备垄断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国际化经营可以扩充市场、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一目标。
2.从金融服务贸易的角度分析。银行之所以实行国际化经营,其主要动因是为了金融服务和投资的需要。即满足普通商品和资本因跨国流动而产生的对担保承诺、结算、融资等方面的需要,为从事国际贸易或者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全面且快捷的金融服务,以达到稳定既有的客户资源、维持市场份额的目的。正如Aliber(1984)提出的“贸易引导论”所说:跨国银行的主要发展动机是配合国际贸易的进行。以及Grubel(1977)和Aliber(1984)所提出的“投资引导论”:认为银行业国际化的目的在于更有效的为国内客户的跨国经营提供服务。总之,“贸易引导论”和“投资引导论”均一致认为服务于贸易或海外投资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海外业务量,在国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可以使净利润有大幅度提高的可能。
3.从内部化理论视角分析。通过国际化经营是提高银行整体效率和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拉格曼(Alan M·Rugman)将巴克莱(Peter J·Buckley)和卡森(Mail C·Casson)提出的内部化理论引入到银行国际化的分析中,认为和国内金融市场相比,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更大,其内部化收益大大高于国内金融市场,因此,银行通过国际化经营这一内部化行为往往会降低其综合经营成本,比国内银行的获利更多。此外,银行通过国际化还可以从投资多元化中获得优势,既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等,尤其在风险方面,银行业无论是在产品还是在市场方面,所面临的随机性和风险性的广度和深度均比一般企业要高得多,因此,在其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国际化经营也是确保其安全性的主要途径之一。
4.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银行业国际化有利于一国金融的发展。如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率先开创了金融结构研究之先河,在其金融结构理论中指出,外国银行的引进和金融技术的转让对一国的金融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是迅速提高本国金融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业国际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加速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步伐。
5.从金融深化的角度。银行业国际化对一国的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麦金农(R.I.Mckinnon)和肖(E.S.Shaw)在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中,认为政府对金融部门的严格管制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必须放弃政府的行政干预,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合理的步骤推行金融自由化。该理论的提出,使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倍受发展中国家的推崇,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使各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银行业国际化势头空前高涨。
6.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分析。银行业国际化与金融产品和制度的创新息息相关,其国际化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具体表现。自熊彼特(Schumpeter)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金融创新的定义后,西柏尔和凯恩分别从约束诱导和规避金融控制的角度对金融创新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出于减轻外部压力或各种制度的限制或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的需要。金融创新在战后不断兴起,新的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尤其是在金融制度和法规不受所在国约束、在经营上享有高度自由的离岸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国际银行业业务的扩展和组织制度的创新,不断推进单一银行、进而是整个银行业走向国际化,加速了全球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
另外,对于银行业国际化动因的解释还有其他方面的观点,如为了逃避本国政府对金融活动的监管,或者因为存款人希望拥有不受发行国司法权管辖的货币。[6]此外,还有从适应企业市场结构、服从国内经济改革的需要;或出于达到某种目的,如某些中欧国家,其目的主要为了加入欧盟组织;或迫于国际多边金融性组织和某些国家政府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推行或加快银行业的国际化;也有从“干中学”的角度推行银行业的国际化,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推动下,一方面主动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通过引入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和技术,进而促使本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同时,虽然在国际化经营优势尚未具备的条件下,仍采取主动出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以在国外金融中心所设立的分支机构为依托,通过国外商业银行的“示范”效应借以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经验和技术,为应对银行业的国际化趋势奠定基础。
:
[1] 王自力.中国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论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 庄乾志.银行国际化的成因分析[DB/OL].国研网,http://www. drcnet. cn,2000-12-21.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叶初升.国际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洪远朋.经济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 Paul R. Krugman.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